没一个人敢将其呈送大内。
毕竟袁督师“擅主和议”的下场人尽皆知,谁也不愿意步其后尘,被押送至京师千刀万剐。
因此所有关于议和的书信,都被他们死死压在了手里,绝口不提。
可如今形势不同了。
有了皇帝身边第一红人杨阁部的暗中授意,方一藻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关节?
杨嗣昌可是官场最炙手可热的新星,皇帝最信赖的心腹,有他出面,并且还拉上了太监高起潜。
这分明是皇帝本人也想议和,只是碍于面子不好公开表态,需要他们这些臣子来“体会圣意”。
有了这层默契,方一藻的胆子立刻壮了起来。
辽东前线压力巨大,他生怕哪天城池被破,自己性命不保。
如今能有议和的机会,自然是求之不得。
于是在崇祯十一年四月初三,方一藻拉上了太监高起潜,共同操办此事。
他俩派了一个名叫周元忠的算命先生作为密使,带着六名随从,秘密出关拜见皇太极,商议议和一事。
消息传回沈阳,皇太极得知后,第一反应是诧异。
明廷竟然主动遣使来议和了?
他时常把议和挂在嘴边,无非是一种迷惑明廷君臣、为自己行动争取时间的策略罢了。
而大明朝廷一直以来态度都非常强硬,摆出了一副天朝上国与逆虏不死不休的架势。
难不成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皇太极心存疑虑,于是决定暂时不亲自出面,以免过早暴露己方态度。
他先是派了内弘文院大学士希福、礼部启心郎额尔格图、詹霸等人前去迎接,设宴款待来使,探探口风。
与此同时,他立刻派出精干探子,火速潜入京畿地区打探消息。
探子的动作很快,不到半月便带回了几个关键情报:
崇祯皇帝和他的兵部尚书筹划了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剿灭境内的流寇。
明廷倾尽全力增兵十二万,布下了四正六隅之网。
闹得最凶的闯王兵败后被生擒活捉,随后押赴京师凌迟处死;
其余如张献忠、罗汝才等巨寇也纷纷投降,中原乱局初定。
得知这个消息,端坐在龙椅上的皇太极不免有些感叹:
“中原果然地大物博……”
“眼看着明廷已经日薄西山,内忧外患不断,竟还能短时间拉出十二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