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原流寇已经偃旗息鼓,但崇祯心里很清楚,要想发兵进剿西南,必须先稳住辽东。
历史已经证明了,每当关内剿匪战事进行到关键时刻,京畿就会被关外的东虏给搅得天翻地覆,从而导致剿寇功亏一篑。
他绝不允许同样的错误再次上演。
杨嗣昌闻言,立刻躬身回应道:
“请陛下放心,议和之事臣一直在暗中推进,不敢有丝毫懈怠。”
“微臣已经秘密派人联系了宁锦巡抚方一藻,以及监护太监高起潜。”
“与东虏接洽议和之事,现在已全权交给了他们两人负责。”
朱由检听了这话,眉头却皱得更紧了:
“议和之事,关乎国体,非同小可。”
“此前朕一再强调不可声张,为何杨卿还要联系宁锦巡抚?”
“那方一藻毕竟是外臣,若是走漏了风声,被朝中言官御史们知晓,恐怕不会轻易罢休。”
“届时弹章如潮,你我君臣可不好轻易收场。”
但杨嗣昌却显得胸有成竹,语气十分笃定:
“陛下明鉴,正因此事机密,所以才需要寻一可靠之人。”
“实不相瞒,方巡抚此前就收到过关外那皇太极送来的议和信。”
“只是慑于朝廷舆论,唯恐陛下怪罪,所以一直不敢上报。”
“微臣派人与他暗中联系,表明中枢意思后,他立刻就应承了下来,表示一定极力促成此事。”
“陛下放心,此事有方巡抚在台前周旋,再有高公公在一旁监视,可谓是万无一失。”
听了这番解释,崇祯紧绷的脸色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既然是这样,那说明方一藻还算谨慎,想必应该知道其中利害,不会轻易泄密。
可这君臣二人终究未曾亲历边塞烽火,对前线的真实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
他们并不知道,自从皇太极继承汗位以来,对大明一直采取的是软硬兼施、边打边谈的两手策略。
一方面,他屡次组织入塞,劫掠人口财物,打击明朝国力军心;
另一方面,他又持续不断地向大明各处边镇送去议和信,极尽迷惑、分化、试探之能事。
不止宁锦前线,就连蓟镇、宣府、大同等地,甚至远在海滨的登莱,都收到过皇太极的议和信。
各地的巡抚、总兵们,哪个不是官场上的老油条?
他们虽然接到了书信,但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