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贼伏法,朝廷上下顿时陷入了一片欢腾之中。
困扰西北、中原十余年的巨寇授首,无疑是给江河日暮的大明朝打了一针兴奋剂。
官员们的奏疏一封接一封往皇宫里送,几乎要将朱由检的御案淹没。
这些奏疏中极尽吹捧之能事,盛赞皇帝“英明神武、天威浩荡”,简直堪比太祖、成祖皇帝在世。
众人纷纷断言,肃清流寇指日可待,大明中兴在望!
在这般高强度的吹捧下,朱由检那常年阴沉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些许晴光,连带着去后宫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然而,在这片十分和谐的报喜声中,却有几封奏疏显得格外刺眼,惹人注目。
为首者,正是深得帝心的杨阁部。
当初得知洪承畴生擒高迎祥的消息时,只有杨嗣昌无比烦躁。
这姓洪的可真有本事,自己千防万防,没想到还是被他钻了空子,立下了如此大功。
要是真让洪承畴一己之力剿灭了流贼,那以他的功劳,必定会被调来京师,说不定还要入阁。
杨嗣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杀父仇人更进一步的,于是他打算给洪承畴上上眼药,将其拦在中枢之外。
他的奏疏写得极有技巧,深谙官场笔法。
他先是来了个欲抑先扬,开篇便对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功劳大加肯定,称其“调度有方、忠勇可嘉”。
随后,杨嗣昌更是将高帽扣在朱由检头上,声称能剿灭贼寇“全赖陛下天威浩荡,圣虑深远,方能成此戡乱定鼎之功”。
将皇帝捧舒坦后,杨嗣昌笔锋悄然一转,亮出了真正的刀子。
他先是来了一招上纲上线,把问题放到了纲纪与皇权的层面:
“.洪督师此番虽立奇功,但其中却有值得思虑之处。”
“陛下明鉴,此前已有明旨,责令洪督师专事西北边务及陕豫门户;中原剿抚事宜,悉数交由六省总理熊文灿统筹。”
“此乃陛下为统一事权、避免掣肘之意。”
“洪承畴身为督师,自当恪尽职守,谨遵皇命;可他竟舍本职于不顾,越权调兵,行险设伏。”
“虽然最后生擒元恶,但其行径,实乃违逆前旨,无视中枢调度。”
“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虽为应变权宜,但若人人皆以‘权宜’为名,行抗旨之实,则朝廷威仪何在?”
“今日因功可违旨,他日是否亦可因利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