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杨嗣昌见状,连忙开口劝解:
“陛下息怒!”
“皇太极此乃漫天要价,我等亦可坐地还钱。”
“议和之事,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条件可以慢慢谈,不急于一时。”
“说不定谈着谈着,就能糊弄过去,为我朝廷大军争取剿灭四川贼寇的宝贵时机。”
“只要做好保密工作,免得朝中那些言官大臣们出来搅局,此事就尚有转圜的余地。”
“等日后平定了西南,自然也就可以腾出手专心对付东虏了。”
然而,依照大明朝如同筛子般的传统,想让这等大事完全不泄露,无异于痴人说梦。
很快,朝廷正暗中与东虏议和、杨嗣昌通敌卖国之类的流言,不知道就从哪个角落里传了出来,迅速蔓延开来。
朝野上下,瞬间炸开了锅。
尤其是那些以清流自居、擅长道德文章的大臣们,纷纷义愤填膺地站出来表示反对。
御史、给事中等言官们更是如同打了鸡血,弹劾奏疏一封接一封地往宫中送。
他们措辞激烈,怒骂杨嗣昌“通敌卖国”、“其心可诛”,堪比历史上的秦桧之流。
虽然这些人打仗没什么本事,但论起耍嘴皮子、搞道德批判,整个大明朝都没几个人是他们对手。
眼看朝中舆论汹汹,几乎要将自己淹没,杨嗣昌知道不能再沉默下去了。
他决定亲自站出来,在朝堂之上向众臣工解释,压下反对的声音。
崇祯十一年五月初三,常朝之上,气氛格外凝重。
待一般政务奏毕,杨嗣昌手持玉笏,出班躬身,朗声道:
“陛下,臣有本奏。”
“近日朝中于辽东之事议论纷纷,多有不明就里者,妄揣圣意,诋毁国策。”
“臣忝居兵部,职司所在,请求据理陈情,以正视听。”
他接着引经据典,发表了一番精心准备的策论。
其核心,便是以天象变化为佐证,试图为“议和”这一敏感话题披上“顺应天命”的外衣。
“臣观天象,近来荧惑失度,太白昼现,此皆兵戈之兆也。”
“考诸史册,东汉建武年间,亦曾有火星犯昴,主胡兵之象。”
“光武皇帝何以应对?”
“乃遣使与南匈奴修好,互通关市,终得边境安宁,成就建武盛世。”
“此乃顺应天时,以柔克刚之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