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丝路新章:跨洲非遗工坊的共建与文明共生
撒马尔罕的非遗数字工坊外,驼铃声与机械运转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自从与南夏达成合**议后,这座中亚古城的手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如今,南夏派出的技术团队与当地工匠正紧锣密鼓地筹建一座“跨洲非遗联合工坊”,这座工坊将不仅是技艺交流的平台,更是连接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
沈砚作为南夏的项目负责人,再次踏上了撒马尔罕的土地。与上次不同,这次他带来了更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与一批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其中既有云锦织金绣的匠人,也有景德镇的制瓷大师,还有擅长金银错丝的巧匠。“这座联合工坊,要实现‘技艺互鉴、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目标。”沈砚在开工仪式上说道,“我们不仅要在这里生产融合东西方技艺的精品,更要培养一批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视野的年轻工匠。”
联合工坊的选址在撒马尔罕的老城区,紧邻古老的大巴扎。工坊的建筑采用了中亚风格的穹顶与拱门,内部却划分出数字化设计区、技艺实操区、成品展示区与学员培训区。数字化设计区里,南夏的设计师与撒马尔罕的工匠们围坐在电脑前,通过3D建模软件共同设计新产品——他们将云锦的缠枝莲纹样与波斯的几何图案相结合,将中国的制瓷技艺与中亚的珐琅彩工艺相融合,一个个兼具东西方美学的设计方案应运而生。
技艺实操区里,景象更为热闹。南夏的云锦匠人正教当地工匠如何运用改良织机进行盘金绣,金属丝线在织机的牵引下,与蚕丝交织出流光溢彩的纹样;景德镇的制瓷大师则手把手地指导撒马尔罕的陶工,如何使用智能控温柴窑烧制瓷器,如何调配高韧性秘色釉。与此同时,撒马尔罕的老工匠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着金银错丝与珐琅彩的技艺,南夏的匠人认真学习,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双方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年轻的撒马尔罕工匠卡里姆,原本只会简单的丝织技艺,在南夏匠人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改良织机的操作方法,还学会了云锦的盘金绣技法。他结合自己熟悉的波斯纹样,设计出了一款“波斯云纹盘金绣壁挂”,壁挂上的云纹采用云锦技法编织,边缘则点缀着波斯风格的几何图案,一经展出便获得了众人的好评。“以前我觉得传统技艺就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才知道,只有相互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让手艺活下去。”卡里姆拿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
学员培训区里,来自中亚、西亚各国的年轻工匠齐聚一堂,接受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