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科学的开采方案;受损的珊瑚礁也逐渐恢复生机,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回到了这里栖息。“鲲鹏号”完成任务返回港口时,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徐光启亲自来到港口迎接科研团队,他看着“鲲鹏号”潜艇,感慨地说:“海洋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科技不仅能帮助我们探索海洋的奥秘,更能守护好这片蓝色家园。”
南海的资源勘探与生态保护工作,为南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南夏还将相关的技术与经验分享给会盟的其他邦国,推动各国共同开展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合作。在南夏的引领下,东方海域的海洋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技与生态的理念,正在这片辽阔的海洋上生根发芽。
四十八、雪域新程:非遗产业升级与边疆振兴
雪域高原的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萝卜寨的藏羌织绣工坊里,机器声与织针的穿梭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自从科技戍边小队帮助羌寨实现了藏羌织绣的数字化与产业化后,寨子里的织绣产业日益壮大,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销售渠道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林墨再次带领科技团队来到萝卜寨,这次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方案——推动藏羌织绣产业升级,实现从“手艺传承”到“产业振兴”的跨越。“我们要让藏羌织绣不仅成为文化符号,更成为带动边疆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林墨对卓玛阿妈与寨子里的工匠们说。
产业升级的第一步,是提升产品的设计与品质。林墨邀请了南夏顶尖的服装设计师与文创设计师,来到羌寨与当地工匠合作。设计师们深入了解藏羌织绣的文化内涵与纹样寓意,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包括高端服装、家居饰品、文创产品等。
例如,设计师们将藏羌织绣的日月纹、羊角纹融入到西装、连衣裙的设计中,采用高支数的羊绒与真丝作为面料,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将织绣纹样印制在笔记本、手机壳、书签等文创产品上,让藏羌织绣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同时,工匠们在设计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织绣的技艺水平,采用更精细的针法与更优质的丝线,确保产品的品质。
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科技团队还研发了“非遗防伪溯源系统”。每一件藏羌织绣产品都配备了专属的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到产品的制作工艺、工匠信息、文化内涵以及产地溯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