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技艺培训。南夏的学者们开设了非遗理论课,讲解非遗技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技术人员则教授数字化设计与设备操作技巧;经验丰富的匠人则进行实操教学,确保每个学员都能掌握核心技艺。培训课程结束后,优秀的学员将留在联合工坊工作,成为跨洲技艺交流的中坚力量。
联合工坊的首批产品一经推出,便在丝绸之路上引发轰动。融合云锦与错丝技艺的铜质屏风,兼具瓷器与珐琅彩工艺的花瓶,带有藏羌织绣元素的波斯地毯,这些创新产品既有东方的典雅韵味,又有西方的浓郁风情,深受各国商人的青睐。来自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的后裔,专程来到撒马尔罕采购这些产品,他感慨地说:“我的祖先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带回了东方的奇珍异宝;如今,我在这里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的完美融合,这是丝绸之路新的辉煌。”
红毛夷得知跨洲非遗联合工坊的成功后,心中更加焦虑。他们试图通过压低原材料价格、垄断销售渠道等方式,打压联合工坊的发展,却未能得逞。因为联合工坊的原材料采购采用了“多国联合采购”的模式,避免了被单一势力垄断;销售则通过南夏会盟的贸易网络,覆盖了从东亚到欧洲的广阔市场,红毛夷根本无法插手。
“我们的成功,源于文明的包容与合作,这是任何强权都无法阻挡的。”沈砚看着源源不断运往各地的产品,坚定地说。
跨洲非遗联合工坊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要加入联合工坊的建设,埃及的莎草纸技艺、印度的纱丽编织、希腊的青铜铸造等非遗技艺,都相继融入到联合工坊的生产与交流中。工坊里的匠人队伍越来越多元化,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工匠们并肩工作,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着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这一天,联合工坊举办了一场跨洲非遗博览会,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非遗精品齐聚一堂。埃及的莎草纸画上,绘制着中国的龙凤纹样;印度的纱丽上,编织着云锦的盘金绣图案;希腊的青铜雕像上,点缀着中亚的错丝纹饰。各国的使节与学者们参观着这些融合创新的作品,纷纷赞叹不已。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之路。”撒马尔罕的手工业行会会长卡里姆在博览会上说道,“跨洲非遗联合工坊,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沈砚站在博览会的现场,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了徐光启的嘱托:“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唯有开放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