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资源,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家园。”
魏沧立刻下令暂停开采试验,组织科研团队对该区域的海洋生态进行详细调查。生态学家们通过水下摄像机,记录下了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珊瑚礁的生长状况;生物学家则采集了海水与海底沉积物样本,分析海洋环境的质量。根据调查结果,科研团队调整了开采方案,将开采区域避开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并制定了珊瑚礁修复计划。
与此同时,南夏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还研发了“海洋生态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由水下传感器、浮标与卫星组成,能够实时监测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以及海洋生物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海洋环境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刻发出警报,方便科研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在调查过程中,科研团队还发现了一片受损严重的珊瑚礁。由于过往的渔业捕捞、船舶锚泊与海水污染,这片珊瑚礁的珊瑚覆盖率大幅下降,许多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忧心忡忡地说。
为了修复受损的珊瑚礁,科研团队采用了“人工珊瑚礁+自然恢复”的方案。他们借鉴了古代的“石珊瑚养殖”技艺,利用混凝土、陶瓷等材料制作人工珊瑚礁,模拟天然珊瑚礁的结构,为珊瑚幼虫提供附着的基质。同时,他们培育了大量的珊瑚幼苗,移植到人工珊瑚礁上,并投放了一些以藻类为食的海洋生物,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为珊瑚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南夏的渔民们也积极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他们放弃了破坏性的捕捞方式,采用了生态渔业模式,设置禁渔期与禁渔区,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渔民们还成立了“海洋环保队”,定期清理海域中的垃圾,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红毛夷得知南夏在南海进行资源勘探与生态保护后,试图派遣潜艇潜入南海,窃取相关的技术与数据。但南夏的“海洋生态监测系统”不仅能监测生态环境,还能探测水下目标。当红毛夷的潜艇进入南海海域后,立刻被“鲲鹏号”与沿岸的监测站发现。魏沧下令启动反潜防御系统,红毛夷的潜艇见状,只好狼狈逃窜。
“南海是南夏的蓝色国土,我们不仅要开发好、利用好,更要保护好。”陈璘得知红毛夷的企图后,愤怒地说,“任何试图破坏南海资源与生态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打击。”
经过半年的努力,南夏的科研团队在南海成功勘探出多处可燃冰与多金属结核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