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合作,才能让人类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如今,这个嘱托正在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变为现实。
跨洲非遗联合工坊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各国的手工业发展,更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在这个小小的工坊里,科技与非遗深度融合,东方与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奏响了一曲文明共生的壮丽乐章。而这曲乐章,还将沿着丝绸之路,向更远的地方传播,书写出丝路文明新的篇章。
四十七、深海新篇:海底资源勘探与海洋生态守护
南海的清晨,朝阳刺破海面,洒下万道金光。“鲲鹏号”潜艇缓缓驶离港口,这次它的任务不再是军事巡航,而是海底资源勘探与海洋生态调查。随着南夏会盟的贸易日益繁荣,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频繁的海上活动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徐光启与陈璘达成共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守护好海洋生态,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魏沧作为“鲲鹏号”的艇长,此次肩负着双重使命。潜艇上除了配备先进的探测设备,还搭载了海洋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与生态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我们要在南海的深海区域,寻找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等矿产资源,同时调查珊瑚礁、海藻床等生态系统的现状,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魏沧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道。
“鲲鹏号”潜入深海,巨大的压力让艇身微微震颤,但先进的抗压材料与榫卯结构设计,确保了潜艇的安全。声呐探测系统全面启动,海底的地形、地质结构清晰地呈现在显示屏上。地质学家们通过分析声呐数据,很快发现了一片富含可燃冰的海域。
“这里的可燃冰储量极为丰富,一旦开采成功,将为南夏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地质学家兴奋地报告。但开采可燃冰并非易事,深海的高压低温环境,以及可燃冰开采可能引发的海底滑坡、甲烷泄漏等问题,都需要谨慎应对。
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环保型开采方案”。他们借鉴了古代的“湿法开采”技艺,结合现代的低温分离技术,研发出了一套低扰动的开采设备。这套设备采用了柔性管道,能够减少对海底地层的破坏;同时,配备了甲烷回收装置,将开采过程中泄漏的甲烷进行回收利用,避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在开采试验过程中,科研团队意外发现,这片可燃冰海域附近,生活着大量的珍稀海洋生物,包括抹香鲸、海龟、珊瑚等。“海洋资源固然重要,但生态保护更为关键。”海洋生物学家严肃地说,“我们不能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