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事情上。
拉尔森律师固然专业、人脉广泛,但其主要活动范围和法律服务背景,可能更偏向于硅谷的科技公司生态系统和风险投资圈子。
而他手中的专利清单,如同一个琳琅满目的工具箱,里面许多物品,特别是那些日常消费品类,其潜在买家可能遍布于更传统的制造业、消费品巨头乃至航空运输等完全不同的领域。
他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广、更多元化的推广网络。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阳光明化身为一名高效的信息猎手。
他充分利用了斯坦福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资源——那里不仅有海量的学术期刊,还有详尽的行业报告、公司名录和商业数据库。
同时,他也通过初步建立起来的人脉网络,间接获取一些内部视角的行业信息和推荐。
他像筛选宝石一样,主动搜寻并初步联系了另外三人。
他们在旧金山湾区乃至全美范围内,都是小有名气且专注领域各异的“专利掮客”或小型技术转移中介公司的掌舵人。
这几位专业人士的背景确实各异,形成了有趣的互补:
·一位名叫马克·詹宁斯的中年人,此前曾在一家大型日用消费品公司担任过研发部门主管,后来独立创业,专注于消费品领域的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对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百事等巨头的需求和技术偏好有深入了解。
·另一位是名为“技术桥梁”的小型中介公司,由两位前企业并购律师创办,他们与东海岸的一些传统工业集团、家族式企业有密切联系,擅长处理那些技术并非顶尖但实用性极强、能直接改善生产工艺或产品的专利。
·第三位则是一位名叫陈威廉的华裔专业人士,据说与亚洲市场,特别是日本和新兴的韩国工业界有着一些独特的联系渠道,专注于将有价值的美国专利引入太平洋彼岸。
与这几位代理人的接触和谈判过程,同与拉尔森律师的谈判在核心逻辑上大同小异,但在具体风格和关注点上则各有千秋。
阳光明始终坚持非独家代理模式这一底线原则。
他与拉尔森律师商定的那份阶梯式佣金条款,也同样延续了下来。
这几位专利掮客或中介,在初步评估了阳光明提供的专利摘要后,几乎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惊喜。
尽管他们对于非独家代理模式或多或少都表达了一些本能的顾虑,但在权衡之后,最终都接受了这一条件。
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