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阳光明鼓囊囊的挎包上扫过。
阳光明笑了笑,迈步走进办公室,拍了拍挎包:“嗯,领好了。二十四块基本工资加四块六补贴。”
他语气平和,没有炫耀具体数额,只简单说了构成。
“可以可以!蛮好了!”
张玉芹啧啧连声,带着过来人的感慨,“到底是跟厂长的人了,起点就高!不像阿拉,在厂里熬了噶许多年,才这点点。”
她话锋一转,八卦的兴致又上来了,探身问道,“工业券发了几张?这个最要紧!”
“四张。”阳光明一边将挎包挂到椅子背上,一边答道。
“四张啊!”张玉芹眼睛一亮,声音又拔高了些,“蛮好了!蛮好了!够买两个新搪瓷盆再加上一个新暖壶了!或者省着点,扯块好布做件新衣裳也差不多。
阿拉工龄长点,比你多三张,七张,听着多,家里破东烂西要添的也多,还要精打细算省着点用呢!”
她掰着手指头,絮絮叨叨地盘算着自家的开销,既是感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平衡。
阳光明点点头,没再多说。他需要好好盘算一下。
这二十八块六毛钱,加上二十七斤粮票、半斤肉票、半斤糖票、半斤油票、一斤鸡蛋票、一斤豆腐票、两张肥皂票,还有那四张珍贵的工业券。
这些构成了他立足这个年代、正式开启职业生涯后,对那个清贫却温暖家庭的首次,也是实实在在的来自于岗位工作的物质贡献。
对他个人来说,意义非凡。
他心底深处,那个旁人无法窥见的冰箱里,每日刷新的物资,又有了一个可以合理“兑换”、光明正大地“贴补”家用的明面来源。
这种感觉,让他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心。
和几位前同事聊了一阵,阳光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深吸一口气,拉开椅子坐下,拿起那支陪伴他一周的钢笔,翻开蓝色硬壳笔记本,目光重新投向那些未完成的工作计划和待办事项。
楼上的赵国栋副厂长还在等着他的汇报和下午的车间行程安排。
阳光明摊开笔记本,钢笔尖在纸页上落下,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办公室里的声音似乎暂时被他屏蔽在外。他需要将上午车间主任汇报的几个关键数据整理出来,下午陪赵厂长下去时心里才有底。
窗外的阳光更加炽烈,蝉鸣声浪仿佛永无止境。
阳光明收敛心神,重新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