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到眼前的数字中。
生活细碎而真实,工作亦是如此。他必须更细致,更周全。
下午陪赵厂长去三车间,那边新上的细纱机调试有点问题,他得提前把相关的技术参数和可能的问题点梳理清楚,以备厂长询问。
下午两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辰。阳光明跟在赵国栋副厂长身后,走进了三车间的大门。
一股更加浓烈、更加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巨大的空间里,排列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纺纱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赵国栋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短袖衬衫,脊背挺直,步履带风,直接走向靠里的一排新安装的细纱机。
车间主任和技术员早已等候在那里,脸上带着紧张和期待。看到赵厂长过来,连忙迎上前。
阳光明迅速进入状态,落后赵厂长半步。
他一边听着车间主任和技术员略显急促的汇报,一边目光敏锐地扫视着那几台新机器运转的情况。
机器的轰鸣几乎盖过人声,他不得不微微侧身,集中注意力倾听。
同时,他的手已经下意识地伸进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准确地摸出了那个蓝色硬壳笔记本和钢笔。
“……赵厂长,主要就是断头率比老机器还是高,特别是夜班,挡车工反应不过来,效率上不去,还浪费原料……”车间主任的声音在噪音中拔高。
赵国栋眉头微蹙,没有说话,径直走到一台正在运转的细纱机旁,俯下身,仔细查看纱锭的转动和纱线的张力。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手指在机器的关键部位轻轻敲击、感受着震动。
阳光明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信息:机器型号、断头率数据、发生时段、挡车工反馈要点。
他的字迹在颠簸的环境下依旧清晰工整。
当技术员开始解释一个可能的机械结构问题时,阳光明适时地翻到笔记本前面几页,那里记录着他提前查阅的该型号机器说明书要点和相关技术参数,迅速指给赵国栋看:
“厂长,技术员说的这个导纱钩角度问题,说明书上第三章第二节有提及标准值范围,现在实测似乎偏小了0.5度左右。”
赵国栋目光扫过阳光明指出的地方,又对比了一下技术员正在比划的位置,微微颔首。他没有多言,但阳光明知道,这个及时的补充信息对厂长判断问题很有帮助。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赵国栋带着他们几个人,在几台问题机器间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