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组织起来,配合边境哨所的士兵巡逻,守护着家园的安宁与产业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都是南夏带来的福祉。”卓玛阿妈拿着刚卖出的织绣产品订单,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们绝不会让任何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林墨站在羌寨的高处,看着蓬勃发展的织绣产业与安居乐业的百姓们,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非遗产业的升级,不仅带动了边疆的经济发展,更增强了边疆百姓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促进了边疆的稳定与团结。
雪域高原的非遗产业,正在科技的赋能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边疆振兴的引擎,为雪域高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这股发展的浪潮,还将继续蔓延,书写出边疆振兴的壮丽篇章。
四十九、朝堂新局:科技文官制度建立与治理革新
广州的朝堂之上,一派新气象。随着科技新政的深入推进,南夏的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科技人才的匮乏与行政体系的滞后,逐渐成为制约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瓶颈。徐光启多次向景熙帝上书,建议建立科技文官制度,选拔懂科技、善管理的人才进入朝堂,推动治理体系的革新。
景熙帝深知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经过与太子慕容彦及群臣的反复商议,最终批准了徐光启的提议,决定建立科技文官制度。“科技是国之利器,治理是国之根基。只有让懂科技的人参与治理,才能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百姓。”景熙帝在朝堂上宣布道。
科技文官制度的建立,分为选拔、培养、任用三个环节。选拔环节,设立了“科技科举”科目,与传统的儒学科举并行。科技科举的考试内容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农学、军工等多个领域,既考查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能力。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才纷纷报名参加考试,其中既有科学院的年轻学者,也有民间的能工巧匠,还有来自非遗工坊的创新人才。
首次科技科举的殿试在皇宫举行,景熙帝亲自担任主考官。考生们需要现场解答天文观测、农田水利、火器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并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一位来自景德镇的年轻工匠,展示了自己研发的“自动上釉机”,能够大幅提升瓷器的上釉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景熙帝的高度赞赏;一位来自科学院的学者,提出了改进蒸汽机的方案,能够提升蒸汽机的动力与效率,也获得了群臣的认可。
经过严格的考核,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