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目光坚定地说:“非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科技是连接文明的桥梁。南夏愿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让非遗技艺在科技的赋能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非遗而相聚,因文明而共鸣。窑火、织机、铜锤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跨越国界的文明赞歌。
四十二、空天的探索:孔明灯的科技升华与星际梦想
广州的郊外,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一艘巨大的“鲲鹏号”热气球缓缓升起。热气球的气囊上,绘制着五彩斑斓的云锦纹样,下方的吊篮里,搭载着三名科学家与一套精密的观测设备。这是南夏科学院研制的第一代载人热气球,它的灵感来源于古老的孔明灯,却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质的飞跃。
“高度五百丈,风速平稳,各项设备运行正常。”观测员兴奋地报告着数据。热气球越升越高,地面的房屋、树木渐渐变成了小小的圆点,远处的珠江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流淌。
徐光启站在地面上,仰望着升空的热气球,眼中满是期待。自从深海与陆地的科技布局逐渐完善后,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空。孔明灯是南夏古老的发明,利用热空气的浮力实现升空,却始终受限于风力与温度,无法长时间飞行,更无法载人。徐光启想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人类翱翔天空、探索宇宙的梦想。
“鲲鹏号”热气球的研发,历时两年。科学家们首先改进了气囊的材质,摒弃了传统的油纸,采用了多层丝绸叠加的工艺,内层涂抹了特制的防水树脂,既轻便又坚韧,能够抵御高空的低温与强风;气囊下方的加热装置,采用了煤炭与酒精混合燃烧的方式,配备了自动控温系统,能够精准调节气囊内的温度,保持热气球的稳定飞行。
吊篮的设计则借鉴了古代的榫卯结构,既牢固又轻便,内部配备了气压计、温度计、望远镜等观测设备,还装有应急降落伞与信号发射器,确保飞行安全。同时,科学家们还在热气球上安装了风筝式的尾翼,能够根据风向调整飞行方向,摆脱了传统孔明灯只能随风漂流的局限。
此次载人飞行,是“鲲鹏号”的首次试航,目的是测试热气球的高空性能,同时收集高空的气象数据与大气成分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后续的天文观测、气象预报以及更先进的飞行器研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热气球升至八千丈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