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非遗出海的浪潮:瓷艺的科技赋能与文明对话
景德镇的御窑厂里,窑火通明如昼。数十座改良后的柴窑整齐排列,窑顶的温度传感器实时传输着数据,工匠们盯着显示屏上的曲线,精准调控着火候。瓷坯在窑中经历着千度高温的淬炼,釉料逐渐融化流淌,凝结成温润的光泽——这是南夏科学院与御窑厂联合研发的“智能控温柴窑”,既保留了松木柴烧的古法韵味,又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传统柴窑温度不均、成品率低的难题。
“这批‘青花海晏河清纹’瓷碗,是要运往欧洲的订单,必须保证每一件都完美无瑕。”御窑总管周明远轻抚着刚出窑的瓷坯,釉面上的青花缠枝莲纹样清晰灵动,海水纹舒展流畅,仿佛能听见海浪涌动的声音。自从《科伦坡和平协议》签署后,南夏的瓷器、丝绸等非遗制品借着贸易的东风,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掀起了一股“东方文明热”。
但出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前运往欧洲的一批粉彩瓷,因长途海运中的潮湿环境,出现了釉面开裂的问题;还有部分瓷器的纹样过于晦涩,欧洲商人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寓意,影响了销售。徐光启得知后,立刻带着科学院的技师赶往景德镇,着手解决这些难题。
“传统瓷器的釉面硬度不足,经不起海运的颠簸与潮湿。”徐光启指着受损的瓷器,对周明远说道,“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秘色瓷’的釉料配方,加入适量的玛瑙粉末,再通过高温釉烧技术,提升釉面的密度与韧性。同时,在包装上采用双层防震结构,内层铺垫泡桐木丝,外层包裹防水油布,确保运输安全。”
技师们按照徐光启的提议,反复调试釉料配方。他们从古籍中找到秘色瓷的烧制记载,结合现代化学分析,精准配比玛瑙、石英、长石等原料,经过上百次试烧,终于研制出一种“高韧性秘色釉”。这种釉料烧制出的瓷器,釉面如凝脂般温润,硬度却比传统瓷器提升了三成,即便从高处坠落,也不易碎裂。
针对纹样文化传播的问题,徐光启提出了“纹样数字化解读”的方案。科学院的设计师们将瓷器上的传统纹样,如缠枝莲、饕餮、云雷纹等,进行3D数字化建模,再配上多语言的文化解读手册。手册中不仅解释纹样的寓意,还附上了纹样的演变历史与相关的民间传说。同时,他们还在瓷器底部烧制了微型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纹样的动态演示视频,让欧洲消费者直观地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瓷器更符合欧洲市场的审美,御窑厂还邀请了欧洲的陶艺家前来交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