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与黄铜打造,镶嵌着金银错丝的装饰,彰显着东方的工艺美学。
半年后,第二代“朱雀号”氢气动力热气球研制成功。它的气囊体积更大,升力更强,能够承载五名乘客与更多的观测设备;蒸汽动力装置让它可以自主调整飞行方向与速度,续航能力提升了三倍。在首次试航中,“朱雀号”成功升至两万丈高空,停留了整整一天,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高空数据。
高空观测平台的建设也随之启动。科学家们在热气球上安装了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与摄影设备,能够清晰地观测到月球的表面与恒星的运行轨迹。通过高空观测,星表的精度再次提升,航海钟的校准更加精准,南夏的天文学研究迈入了新的阶段。
红毛夷得知南夏成功研制出载人热气球后,震惊不已。他们也试图研发类似的飞行器,却因技术储备不足,多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甚至发生了气囊爆炸的事故,死伤惨重。
“南夏的科技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红毛夷的科学家们无奈地承认,“他们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南夏的热气球研发,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更激发了人们对天空的探索热情。广州的街头巷尾,孩子们拿着迷你版的科技孔明灯玩耍,憧憬着有一天能够翱翔天空;科学院的年轻学子们,纷纷投身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为实现星际梦想而努力。
徐光启站在“朱雀号”热气球的吊篮里,俯瞰着脚下的山河大地,心中满是感慨。从孔明灯到载人热气球,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天空,南夏的科技探索从未停止。他知道,天空不是终点,宇宙才是更广阔的舞台。只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南夏必将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让东方文明的火种,照亮更遥远的星空。
四十三、农耕的革新:梯田的科技改造与民生福祉
云贵高原的深处,连绵的梯田如阶梯般蜿蜒盘旋在山间。正值春耕时节,农民们却愁眉不展。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灌溉困难,每年的粮食产量极低,遇到旱涝灾害更是颗粒无收。虽然南夏的农业技术日益进步,但高原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让传统的农耕方式难以改变,百姓们依旧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太子慕容彦巡视至此,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却面露愁容,心中十分沉重。“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之根本。就算有先进的科技与强大的水师,若百姓食不果腹,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他立刻下令,召集科学院的农业专家,前往云贵高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