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往往能切中要害,显示出提问者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逐渐引起了少数敏锐的教授和身边同学的注意。
他的室友马克,是个性格外向、热爱社交、热衷于参加各种派对和社团活动的典型美国学生。
起初,他对这位突然出现的沉默寡言、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在图书馆的中国室友充满了好奇。
马克曾几次热情地邀请阳光明参加公寓楼组织的披萨之夜、或者各种派对,试图将他拉入自己的社交圈子。
但阳光明总是带着歉意,礼貌而坚定地婉拒:“谢谢你,马克,但我真的需要准备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
几次之后,马克虽然觉得这位室友的生活有些过于“单调”和“无趣”,甚至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学习机器”的绰号,但他也充分尊重阳光明的选择和个人空间,不再过多打扰,只是偶尔在晚上回来时,会好奇地问一句:“嘿,阳,那个可怕的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时间在这样日复一日、心无旁骛的苦修中飞速流逝。
阳光明仿佛进入了某种“心流”状态,外界的一切干扰都被自动屏蔽,他的整个世界只剩下那些抽象的符号、复杂的逻辑和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他甚至感觉不到疲惫,只有一种不断汲取知识、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充实感和愉悦感。
仅仅过了二十天,当阳光明合上最后一本指定的重要参考书的最后一页,轻轻地将那本刚刚出版的书籍放回书架时,他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上,顿感全身轻松,轻轻闭上了眼睛。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温暖地洒在他的身上。
他没有在脑海中机械地回忆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尝试将整个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知识体系,如同构建一棵巨大的“知识树”一般,从根基到主干,再到分支和叶片,完整地、有机地梳理了一遍。
他感觉到,各个原本独立的领域之间,仿佛被无数无形的丝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知识的掌控感和强烈的自信,充盈在他的胸间,如同这加州的阳光般温暖而真实。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甚至比预想中还要充分。
他不再有任何犹豫,当天下午便前往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办公室,正式提交了参加本月博士资格认证考试的申请。他的申请很快被受理,考试就定在一周之后。
这最后的一周,阳光明没有选择继续拼命地往大脑里塞入新的知识,或者进行高强度的刷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