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深知“张弛有道”的道理。
这一周,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回顾、梳理、查漏补缺,以及最重要的——调整身心状态。
他减少了在图书馆的时间,增加了在校园里散步、慢跑的时间,让自己沐浴在加州的阳光下,呼吸新鲜的空气,确保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以最清醒的头脑、最充沛的精力和最平和的心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峻挑战。
考试日如期而至。
笔试部分在系里一间宽敞的教室进行,持续了整整一天。
上午和下午各一场,每场三个小时,涵盖了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应用的多个核心领域。
试卷上的题目不仅题量巨大,而且难度极高,既有对基础概念的深度挖掘,也有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题,甚至还有一些涉及当前研究热点、带有明显探索性质的开放性题目。
考场里气氛凝重,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阳光明坐在靠窗的位置,沉着冷静地审题、思考、在草稿纸上演算,然后才在答题纸上清晰地有条理地写下自己的解答。
他的思路异常清晰,下笔如行云流水。遇到一些极其刁钻、看似无从下手的难题时,他也能毫不慌乱,充分调动起前世今生的所有知识积累和思维工具,从一个独特而巧妙的角度切入,层层剖析,给出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解答。
他那强大的精神力确保了他即使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消耗下,依然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思维的敏锐。
第二天是口试环节,这是对考生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和学术潜力的更直接、也更严峻的考验。
口试在一间小会议室进行,由系里五位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的资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对他进行轮番提问。
这五位教授中,就包括了他之前听闻的,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理论领域享有盛名的霍夫曼教授。
面对五位学术权威审视的目光,阳光明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他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用流利而准确的英语,与教授们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友好的辩论。
教授们的问题天马行空,不仅深入考察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侧重于探测他的科研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本学科未来发展的看法。
阳光明展现出的扎实无比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尤其是对一些前沿问题所提出的蕴含着未来智慧火花的独到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