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对他个人能力和表现的认可,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台阶。
他明白赵国栋话里的分量和背后的推力。赵国栋这是在为他铺路,也是给厂里争光。他放在膝盖上的手,微微收拢了一下。
“书记,我明白了。”阳光明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年轻人少有的持重,“我会尽快整理。”
赵国栋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嗯。这是条路子。”
他话锋一转,带着务实的态度,似乎要把期望值拉回地面,“当然。”
他身体微微前倾,“如果发表上遇到困难,也别泄气。那就得在‘五一’前这段时间,工作上再努把力,最好能拿出点扎扎实实的成绩来。离名单最终敲定,也就不到一个月了。”
他直视着阳光明的眼睛,目光如炬,“我希望,这份名单里,有你的名字。”这句话,既是期许,也隐含着一份承诺。
“谢谢书记信任和提点。”阳光明郑重回应,语气诚恳而坚定,“我一定尽力。”
他知道,说出的“尽力”二字,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离开书记办公室,阳光明回到自己靠窗的座位。
相比厂里其他同志为了争取这个名额可能需要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加班加点搞突击生产、主动承担最苦最累的“义务劳动”,或者挖空心思写思想汇报——赵国栋指出的这条“发表文章”的路子,对他而言,确实是一条更清晰、也更契合他优势的路径。
他不是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
去年在《工人日报》上那几篇为赵国栋主导的设备技术革新唱赞歌的文章,虽然属于宣传类任务,但实实在在地锻炼了他的笔杆子,也积累了与编辑打交道的初步经验。
这次的思想报告,底子厚实,观点鲜明,稍加整理和理论提升,完全有资格冲击《沪海日报》或《支部生活》这类市一级的刊物。
他看重这次机会。未来的路很长,每一次荣誉,都是前行路上的基石,不容错失。
阳光明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定了定神。
接下来的两天,阳光明在处理日常秘书工作的间隙,投入了文章的修改润色。
收发文件、安排会议、整理记录、协调各部门……这些琐碎的事务并未打断他的节奏。他总能找到片刻的宁静,铺开稿纸。
他摊开当时的发言稿,字斟句酌。
他删去过于口语化的部分,补充了一些更具理论深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