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我也很喜欢,阿廖沙在底层社会的苦难泥沼中挣扎沉浮,却始终能感受到外祖母卡希林娜带来的那份金子般的温暖和坚韧的力量。
这种在黑暗中依然执着寻找光明的精神,任何时候读来都让人心潮起伏,充满力量。
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匕首投枪,字字珠玑,直指时弊,也照见人心。
他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每每读来,都觉得胸中激荡着一股开拓的豪情。
尤其是在我们工厂,面对新工艺的摸索、生产难题的攻关时,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和实用……”
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没有刻意掉书袋卖弄,而是结合工厂的工作体验和日常思考,让讨论显得真诚、接地气,又带着思想交流的深度。
他甚至巧妙地提了一句:
“……上次报告会结束时,我们‘笔谈’时提到的高尔基《海燕》,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充满了无畏的豪情和挑战的勇气。
其实想想,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小小‘暴风雨’,比如一锅失败的窝头,不也是锤炼我们意志、增长我们生活本领的一部分吗?你说呢?”
他不动声色地用《海燕》那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意象,既含蓄地回应了报告会上两人通过纸条传递思想时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又巧妙地、不着痕迹地给予了她面对生活小挫折时的鼓励和豁达的心态。
信中也穿插了他自己的一些近况,但着墨不多,点到即止:
“……厂里最近在狠抓秋季生产安全,标语贴满了车间,广播里天天强调,事情确实不少。
上周还跟着赵副厂长下了两趟车间。
机器轰鸣震耳,纱锭飞转如梭,工人们个个干劲十足,汗流浃背。
看着一匹匹‘的确良’布像流水一样从机器里吐出来,卷成整齐的布辊,心里就觉得踏实,觉得所有的忙碌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信的末尾,他郑重地、含蓄地呼应了她的那份期盼:
“……你在信中提到上次在书楠家的聚会,确实令人怀念。
那种纯粹的热闹,那种毫无拘束的青春的活力,是任何正式的报告会、学习班都无法比拟的。
人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分享各自带来的简单吃食,切磋几盘乒乓球,听听书楠那悠扬又带点激昂的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