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新政推行时间尚短,但许多有心仕进的学子早已闻风而动,私下钻研起了新的考纲,准备得相当充分。
明眼人都能看出,自汉军占据四川之后,拿下云南和贵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朝廷现在正自顾不暇,提前拥抱新朝雅政,也不是一件坏事嘛。
尽管还有一些以明廷忠臣自居的耆老旧儒固守旧志,但更多有意于仕途、眼光敏锐的年轻士子,则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加这次科举,以期在新政权中谋得一席之地。
这一变化,倒是有些出乎江瀚和王承弼的预料。
按照江瀚最初的设想,学部的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先在保宁、重庆、叙州这几个人口稠密、文风向来较盛的重点府县,增设官办学堂,扩大招生规模。
如今见到云贵士子热情如此高涨,江瀚便顺势下令,在云南的昆明、大理以及贵州的贵阳等地,也择机开设几所官办学堂,以收揽人才,教化地方。
这下可让学部主事王承弼有些措手不及了。
本来合格的教习就十分紧缺,如今还要分出一部分到新开辟的云贵地区,那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于是他连连上书,希望能从天府书院里,临时抽调一些教习前去支援地方。
江瀚自然不可能同意,天府书院可是他亲自挂帅督办的要地,里面的师生个个都是宝贝疙瘩,哪能轻易匀出来给其他地方。
无奈之下,王承弼只能退而求其次。
他紧急在成都筹办了一个名为“传习所”的机构,打算从落第举子、民间饱学之士中遴选可造之材。
传习所主要负责进行短期突击培训,集中力量教授新学内容,以期能尽快培养出一批教习。
对于王承弼的叫苦连天,江瀚压根儿没时间理会,他正全力专注于另一项大事。
在全军范围内选拔精锐,补充战兵,并举行军中大比。
按照既定的扩军计划,汉军将在今年内,将战兵扩编至八万人,而民兵则要扩充至十五万人。
扩军绝非易事,必须遵循严格的章程。
民兵的选拔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各村镇的青壮乡勇中,挑选身体强健、家世清白者。
在农闲时节,民兵会组织集中操练,使其能胜任地方警戒、协防和维持秩序的任务即可。
而战兵则完全不同。
这些完全脱产的士兵,将要接受长期、且严格的军事训练,方可成为野战锋的锐士。
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