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民兵的操练中,纪律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一介农夫转化为亦耕亦战的民兵,最重要的就是识纪律、懂号鼓,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根本指挥不动。
而文化考核也不难,只要能识得数百常用字、会简单计算的即可。
有一说一,在明代这个时间段,普通百姓的识字率很高,基本能保持在20%到30%的水准。
江南一带更高,大概能有30%-40%。
可惜这一切随着野猪皮入关,全都毁于一旦了。
对于战兵的选拔,由于已经定好了章程,所以江瀚并不担心,照章办事即可。
他现在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正在举行的全军大比之上。
此次大比的层级和标准,远远比选拔普通战兵要高。
江瀚为了筹备探事局,直接下令在全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比,用以选拔对外情报部门的骨干力量。
既然是骨干,自然要优中选优,所以就得从现有的数万战兵中挑选尖子充当。
杨林,陕西清涧人,是最早一批跟随江瀚起事的老兵之一。
他经历过吕梁山的血战,也曾经在黄河渡口来回转战,见证了汉军一步步壮大至今。
因此在江瀚称王立制后,他也是第一批分到媳妇儿的人。(274章)
此刻,他正站在成都北郊大校场的选拔区域内,参加此次全军大比。
周围全是和他一样弓马娴熟、久经战阵的同袍。
第一项仍然是传统的武艺考核,但标准却比平常高了不少。
步射需要在百步以外张弓,最低要求也是十中六;
而骑射不仅需要熟练分鬃、对镫、抹鞦,而且还要求在奔驰中准确命中标靶。
刀、矛、藤牌等武艺,不再是简单的把式,而是要模拟实战,披挂上阵。
不仅要考察个人武艺,而且还要组成小队,考验战阵配合。
作为积年老兵,杨林凭借着多年战场搏杀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武艺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以为十拿九稳了,但没想到接下来的测试有些让他出乎意料。
考完武艺,入选的战兵统统被带到校场西侧的营房里。
在这里,将要考核他们的文化水平。
杨林等二十人,被带进了一个临时搭建的营帐内,里面摆满了桌椅,军中的掌令官们则依次发下了试卷。
题目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