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家,亦要烦恼子女教育的花费,父母年迈的医药,乡间农户羡慕城里工匠月钱丰厚,生活便利,而工匠们又眼红那些富商巨贾,可以挥金如土,不为生计发愁。至于那些富人嘛。”
他顿了顿,语气略带嘲讽道:“他们想的则是如何将财富翻倍,如何将这份家业完美地传给子孙后代,还总觉得朝廷税赋过重,盘剥了他们。”
夏完淳接口道:“要我说,皆是贪念作祟。人生所需其实有限,纵有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社长曾说,当个人拥有的财富远超其自身所需时,余下的部分,本质上便是代社会掌管,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在不必看得过重。”
朱由检看着女婿,眼中流露出几分赞许道:“你们年轻一代,思想更近徐社长,锐意进取,理想高远。
但老一辈,尤其是那些白手起家创下产业的富户,想法却大不相同。他们视产业为毕生心血,认为‘父传子,家天下’乃天经地义,自古以来何曾有将家产传给自家骨肉还需缴纳重税的道理?”
夏允彝道:“我倒是认为此税制颇有远见。本朝开国虽仅二十余载,然因产业大兴,工商繁盛,豪富之家积累财富之速,远超前代。如今一些顶尖富豪所拥资财,恐已不逊于昔年的亲王郡王。若不加调节,恐生祸端。”
朱由检却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道:“对他人主张公平容易,但若这公平落到自己头上,便觉艰难了。”
夏允彝听出他话中有话道:“亲家此言,似有所指?”
~~~~~~~~~~~~~~~~~~~~~~~~~~~~~~~~~~~~~~~~~~~~~~~~~~~~~~~~~~~~~~~~~~~~~~~~~~~~~~~~~~~~~~~~~~~~~~~~~~~~~~~~~~
他进一步分析其利弊:“此模式优势在于,管理层级大幅精简,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因人人皆为‘东家’,监督成本低,且利益攸关,工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确实大幅提升,对于挽救那些濒临倒闭的作坊,效果立竿见影。朝廷也甩掉了包袱,还能稳定收取税赋。”
“然而,其缺陷亦很明显。”夏完淳并不讳言,“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利益固化的小团体。为了确保自身分红最大化,工匠集体往往会倾向于‘内卷’——尽可能不招或少招新人,迫使现有成员承担更多工作。
长此以往,不仅阻碍了就业扩大,其本身也会逐渐演变成一个排外、封闭的‘新行会’组织,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