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载电子对抗系统为战友创造机会。
然而,苏-35的飞行员经验老辣,一个诡异的“钟形”机动,不仅躲开了干扰扇区,反而瞬间反咬住了陈锐。
“洞两小心!”
系统判定,陈锐和王劲松双双被“击落”。
对抗总结时,气氛更加凝重。
“苏-35的雷达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确实比我们目前的型号有优势。”雷达专家在分析数据时指出,“特别是在中远距离的博弈中,它更容易先手发现和锁定。”
“它的机动性太变态了,”陈锐忍不住说道,“感觉像是能在空中随意变向。”
“矢量推力技术确实带来了格斗领域的优势,”飞行教官承认,“但并非无敌。它的能量损耗很大,连续超机动后速度会骤降。关键在于,你们要避免被拖入它擅长的超近距离格斗,要发挥我们体系和中距弹的优势。”
体系,又是体系。
飞行员们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词的分量。
训练内容再次调整,加强了中距空战战术和电子对抗的协同。
他们学习如何与地面新型相控阵雷达站进行数据交联,如何接收预警机提供的更广阔的战场态势,如何在被对方雷达锁定时,协同进行电子静默或释放组合干扰。
渐渐地,红方的战损比开始回升。
他们学会了利用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进行“A射B导”的战术,即一架战机雷达静默,接收另一架战机或预警机的数据引导,悄然发射导弹;学会了在遭遇苏-35时,利用编队配合,拉开距离,用中距弹进行“狙击”,避免陷入缠斗。
就在他们逐渐适应了与苏-35的对抗时,蓝军再次“升级”了。
这一次,蓝军装备了一种全新的战机模型——代号“尖兵16”(歼16),学员们被告知其性能参数模拟了他们未来可能在周边遇到的最主要对手F-16,甚至还装备了更先进的航电和电子战系统。
“尖兵16”的雷达具备更强的多目标跟踪、抗干扰和低可探测性目标探测能力。
它的出现,使得红方此前依赖的部分雷达优势和电子对抗策略效果大减。
“雷达发现目标信号很微弱!”李战(高原)盯着屏幕,以往清晰的信号如今变得飘忽不定。
“干扰效果下降,对方在快速跳频!”陈锐(猎隼)报告,他的电子对抗吊舱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对抗的天平再次倾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