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红方被判定击落一架(陈锐),击伤一架(李战),仅赵太行(山鹰)“幸存”,任务失败,代价惨重。
蓝军那边则是损失了三架歼-7E。
总结大会上,气氛压抑。
主持会议的还是那位冷面上校,他没用大屏幕,只是拿着战术记录本,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在飞行员心上。
“歼-十的性能,比歼-七E领先多少代?数据你们都清楚。结果呢?被人用落后的飞机,依靠简单的干扰和战术配合,打成了三换二。”他目光扫过垂头丧气的飞行员们,“问题出在哪里?”
“轻敌。”赵太行第一个站起来,坦然承认,“我们认为装备代差足以碾压,忽视了战术和电磁环境。”
“依赖装备。”李战补充,“干扰一来,就乱了阵脚,缺乏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预案和训练。”
“编队协同脱节。”陈锐也低声说,“被分割后,各自为战。”
上校点点头,又摇摇头:“都说到了点子上,但没说到根上。根子在于,你们还没真正理解体系作战,也没能把新装备的性能融入到体系里。以为换了好枪,就是神枪手了?差得远了!”
他走到台前,语气沉重:“这次对抗,蓝军给你们好好上了一课。未来的空战,是体系的对抗。雷达、地空导弹、电子对抗、数据链,都是体系的一部分。你们驾驶的是体系中最锋利的矛,但再锋利的矛,脱离了体系,孤军深入,也会被折断。”
“接下来,训练重点调整。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术演练,强化与地面指挥所、雷达站、防空单位的协同。每个人,都要写详细的复盘报告!”
会后,飞行员们聚在宿舍,情绪低落。
“憋屈!”陈锐一拳锤在床架上,“明明能打得更好。”
“挨打要立正。”赵太行比较冷静,“教官说得对,是我们的问题。得把这次教训吃透。”
李战摊开笔记本:“我们来复盘一下,刚才如果干扰出现时,我们立刻采取双机交替掩护,利用数据链残存信息共享,而不是盲目压上,结果会不会不同?”
几人围拢过来,就着简陋的宿舍桌椅,开始激烈的讨论和推演。
第二次对抗演习在一周后举行,背景类似。
这一次,红方谨慎了许多。
进入目标空域前,赵太行就提前与地面指挥所确认了周边电磁态势和备份通信方案。
当干扰再次来袭时,红方编队没有慌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