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从容对答:
“活人之术多矣,何必取此骇俗之策?”
“臣以为,可按原来刑法的所欲轻之死罪,倍其居作刑期。”
“如此,内有以生易死之恩,外无刖劓骇耳之声。”
这番话引得朝中诸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太常卿杨仪便出列附和:
“……李相所言极是。”
“昔文帝除肉刑,天下称仁。”
“今若复之,恐失民心。”
大司农麋竺也道:
“肉刑一复,伤残者众。”
“不仅失其劳作之力,更使朝廷蒙暴虐之名。”
刘备看着这场争论,若有所思。
待群臣稍静,他忽然问李翊:
“……朕有一事不明。”
“建国之初,卿屡次上书,主张严刑峻法。”
“如今海内初定,卿却屡屡建言废除酷刑。”
“何以前后相悖若此?”
李翊再拜,从容应答:
“……陛下明鉴。”
“昔者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不知禁。”
“若不以严刑立威,何以止暴禁非?”
“此乃乱世用重典之意。”
他稍作停顿,环视群臣,继续道:
“今海内初定,人民思安。”
“当此之时,宜施仁政,使民休养生息。”
“故治国之道,当因时制宜。”
“昔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之谓也。”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
他转向一旁监国听政的太子刘禅:
“太子可听明白了?”
年轻的刘禅恭敬地回答:
“儿臣谨听。”
刘备语重心长地说:
“李相治国,深知变通之道。”
“乱世用重典,治世施仁政,此乃通达之见。”
“汝当谨记,为政者当审时度势,不可拘泥于一法一策。”
刘禅躬身领命:
“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认真学习李相治国之道。”
李翊连忙谦辞:
“……臣不敢当。”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此乃天下之福。”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下诏:
“朕思肉刑之议,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