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
今岁淮南大丰,不少流民自发组织去往淮南。
而冀州政府,也担心控制不住境内饥民,不好向朝廷交代。
索性隐晦地,半鼓励百姓往淮南赶。
他们也不担心人口流失。
毕竟古人的乡土情怀很重,等撑过这一劫,他们肯定会回来的。
只是这样一来,淮南人不高兴了。
凭什么你们河北受灾,就跑到我们淮南这边来要饭?
跟我们抢食儿?
有淮南官员私下里向陈登抱怨此事。
陈登作为曾经的淮南老大,肯定也不希望大量流民往淮南涌。
抢粮食只是一方面。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会造成社会治安问题。
杜畿补充道:
“……陈相所虑极是。”
“淮南去岁方经水患,今若再纳流民,必生冲突。”
“且流徙途中,易生疫病,恐成燎原之势。”
刘备蓦然转身:
“二卿有何良策?”
陈登奏曰:
“当双管齐下:一着令裴潜就地赈济,使民不离土。”
“二派兵控扼要道,阻流民南徙。”
李翊谏曰:
“陛下!若派兵阻路,恐激起民变。”
“不若在要道设粥棚安置,示朝廷关怀。”
刘备沉吟良久,忽拍案道:
“诸爱卿之言,俱有道理。”
“朕意已决!子玉即刻调河南军三万,控守黄河渡口。”
“然非为阻民,乃为安民——”
“设营安置,发放粮秣,待灾缓后遣返原籍。”
命令既下。
朝廷派出护左将军张郃出兵黄河,拦住想要南徙的流民。
黄河水浊,奔流东去,浊浪拍岸声如闷雷。
北岸黑压压聚着数千流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眼中却燃着南徙的希冀之火。
忽见尘头大起,一队官军铁骑如黑云般压至河滩。
当先一面“张”字将旗猎猎作响。
张郃勒马高坡,玄甲映着夏日烈阳。
他俯瞰河滩,见流民如蚁聚散无序,眉头紧蹙,扬鞭喝道:
“布防!沿河岸列阵,不得使一人渡河!”
官兵应声如雷,长戟顿地铿然作响,顷刻间结成三道防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