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务必保全孩儿……”
言未尽,而气已绝。
赵大郎与妻王氏相拥而泣,三岁幼女嗷嗷待哺。
里正王公召村民曰:
“今奉刺史令,今岁淮南大丰,粮食充沛。”
“可往淮南就食,愿往者明日集于社庙前。”
赵老丈叹道:
“吾年六十三矣,死则死耳,岂可弃祖坟于荒野?”
“大郎携二郎去吧。”
赵大郎跪泣曰:
“儿岂能弃严父于死地?当同生死!”
王公闻言愀然曰:
“赵郎差矣!孝有三等,大孝在继血脉。”
“今汝父年迈,汝弟年幼,正当汝竭力保全。”
“吾闻淮南丰稔,待到明年麦熟,还可归还故土。”
次日拂晓,村口泣声震天。
赵大郎负幼女,王氏背行囊,手牵赵二郎,随逃难队伍南行。
赵老丈倚门目送,忽唤二郎回,解腰间玉佩系之,曰:
“此汝曾祖所传,见玉如见先人,勿忘根本。”
言毕,挥手催行。
途中惨状,不可尽述。
初时尚有野菜树皮可食,后则见饿殍载道。
有易子而食者,有掘坟啖尸者。
赵大郎紧护家人,日行夜宿,沿途乞食。
幼女病饿交加,殁于邺城郊外。
夫妻掘浅坑葬之,哭之呕血。
及至淮南境界,难民如潮。
官府设棚安置,然人多粮少,每日一粥难以为继。
赵大郎替人佣工,所得不过粗饼两枚,尽与妻弟分食。
……
话分两头,
冀州六百里加急文书很快传回京师洛阳。
刘备展开观之,顿时色变。
“速宣陈相、李卿入宫!”
刘备掷书于案,声透殿宇。
不及半刻,内阁首相陈登与大司马大将军李翊疾步而至。
陈登紫袍玉带,面容清癯。
李翊一身鹤氅,翩然若仙。
二人见天子面色凝重,皆知必有大事。
刘备将急报推至案前:
“二卿且看,冀州蝗灾猖獗,百姓流离。”
李翊眉头皱起,算算时间,现在是章武十一年。
也就是历史上的黄初三年。
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