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主,但凡智力在人类平均线以上,只要还有点理智,都不可能把平准司放到校事府手里。
可惜的是,此时吴国大皇帝,早已是嗑嗨了药,杀红了眼,根本不能以常人视之。
更别说南鲁之争后,大皇帝嘎嘎一阵乱杀,此时拔剑四顾心茫然,朝堂之上,良臣凋零,已经没有一个人能担得起这个重任。
偏偏开春以后,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荆州粮价的剧烈波动,已经严重干扰到了江东六郡之地。
前年的时候,汉国因为要筹备河北之战,下半年开始收紧对荆州的粮食出口。
整个去年,荆州的粮价是一涨再涨。(第1348章)
若非改稻为蔗和改稻为桑,有粗糖和生丝出口创汇,得以用高价从蜀地买粮,说不得整个荆州连军饷都发不出来。
荆州紧临蜀地,常年有蜀地输粮,粮价向来比江东六郡低。
两地民间往来甚至比江东六郡那边还要紧密一些。
蜀地低粮价,什税一,不交丁口税等传言,在荆州流传极广。
往年的时候,荆州就算不能和蜀地比,至少大伙也还能活下去。
对于两地的落差,大伙最多也就是私下里嘀咕一下。
但此时,粮价快要涨到天上去了。
再加上与蜀地的鲜明对比,即使荆州三千钱的粮价比江东六郡还要低五百钱,但民怨可比江东大多了,甚至已经有了民怨沸腾的迹象。
但偏偏荆州粮价的飞快上涨,你还不能指责汉国。
因为汉国可是实打实地在北边和魏国打了一年多的大仗。
如今荆州不但收不上赋税,地方诸军还要截留钱粮,地方官府还得救济百姓。
而江东六郡这边呢,不但要给朝廷上交赋税,还要给荆州输血,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一时间,全国怨声四起,那就是自然之事。
换成早年,大皇帝肯定是直接下令铸大钱,一万大泉!
但幸好今有校事中书吕壹,上疏直言税政积弊,奏章剀切,直指时病。
更难得者,其后附有革故鼎新之策,条分缕析,洞见症结。
较之朝堂诸公徒事党争、空言无物,其高下岂可以道里计?
南鲁党争后,观今之朝堂,竟无一人可托付国事。
满朝文武,或缄默不语,或束手无策。
此时此地,敢为天下先,欲解大吴财弊者,唯吕壹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