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鲁之争,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于孙权晚年昏聩,不知轻重,过于纵容鲁王孙霸而引起的储位之争。
但从深层原因来说,实则是由经济问题所引发的。
吴国这些年天灾战事不断,元气大伤,不得不屡铸大钱、修改科令等。
冯某人的师门有屠龙术曾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出现问题,自然也导致了朝堂势力的失衡。
在这期间,江东本土士族集团势力不断膨胀。
而由于对外扩张无法取得战果,淮泗集团及政治投机者的势力被不断挤压。
对此,年老的孙权已经没有精力——估计也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重新维持两大势力的平衡。
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最酷烈的方法,以自己两个儿子为诱饵,挖个大坑,或逼或诱,让陆逊等人为代表的功勋老臣往坑里跳。
基本上只要是声望足够的臣子,都逃不过这一坑。
丞相顾雍都死了,他的儿子顾承也没能逃过被流放的命运。
这也是孙权的目的之一:借此打击与削弱江东士族。
只有把朝堂彻底清洗一番,才能为后人铺平道路。
所以南鲁党争到最后,无论哪一党,都不可能讨得了好。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
因为无论是哪一方胜出,只会导致一党独大,这有违孙权刻意挑起两宫之争的本意。
孙权只有放弃这两人,然后推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人选,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等高屋建瓴的见解,糜十一郎是没有的。
毕竟若是他能有这等见识,早就在朝堂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了,何须跑到吴国当个间谍兼监督荆州关税?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吕壹面前装逼。
我家带头大兄姓冯,名永,字明文,江湖人称小文和。
注意,小文和的小,不是说比文和差一点,而是超越了文和!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那个小,懂伐?
除了我家大兄,还有谁能在南鲁之争刚起来之时,就断言了结局?
拿着带头大兄的断论,时不时透露一点给吕壹听,就足以让吕壹惊为天人。
没办法,吴国但凡有点本事的读书人,谁脑子抽了会去跟校事府混?
嫌自己名声不够恶臭?
这才是吕壹与岑昏密商时面不改色,但岑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