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一直在关注着孙家发生的一切,孙家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大明诸多豪门内斗的一个剪影,有太多类似孙家这类的事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地发生着。
孙克弘选择把老二送进大牢问斩,是为了孙家的延续,为此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还把老三和老四驱逐了,防止内斗进一步升级。
孙克弘如此果断,但孙家内斗并不会结束,连他自己都知道,内斗会随着他的死再次爆发和升级。
松江府第一豪奢户家族的兴衰史,也是大明诸多豪奢户的兴衰史,朱翊钧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件事,原因也简单,因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是猴子爬树,上面的猴儿不肯下来,下面的猴就上不去。
孙克弘带领孙家成为第一豪门,随着内斗的开始和升级,孙家分崩离析,就有了新的猴子跑到他的位置上来。
皇帝无条件偏袒穷民苦力,因为势豪在生产中充当了朘剥者,敲骨吸髓,唯利是图;但皇帝也很清楚、更承认,势豪的重要性,因为势豪在生产中,充当组织者,他们是社会秩序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无条件偏袒穷民苦力是阶级立场、阶级认同、倾向选择的结果,承认势豪重要性,是因为当下的现实需要,需要有人充当生产的组织者。
大明主导的官厂,并不能安置天下所有的工匠,需要更多的民坊参与进来,而且官厂主要通过吸收民坊里的工匠,来维持官厂生产力和竞争力,没有足够多的民坊,那就没有足够强的官厂。
这一点王崇古在世的时候,就反复讲过很多次,官厂也需要竞争,否则就会在僵化和臃肿之下,走向灭亡。
关于松江远洋商行商总的位子,现在有了两个选择,一个喜欢长跑的刑彦秋,商盟东家们会推他的原因,就是因为刑彦秋什么都不懂。
擅长农业的哈克不会被任命为农业大臣;不懂法律的青年汉弗莱去负责法务部;让没有出过海的刑彦秋做商总,那刑彦秋就只能对这些东家们唯命是从了。
刑彦秋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经历,完全无法有效的反对东家们的命令,刑彦秋是个聪明人,他立刻去拜了陈敬仪的码头,只要陈敬仪愿意耳提面命,他做了商总,也不至于死的太难看。
商行的东家们,其实不喜欢陈敬仪,这人太过于心狠手辣,孙克弘活着,还能压得住,孙克弘一死,陈敬仪就再也没人能管了,不听话的陈敬仪自己犯错误走了,这次要换个听话的人来。
第二个人选,则是万历十七年进士,戴士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