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线索的浮现,如同在密不透风的黑屋里,突然透进一丝微光,虽不足以照亮全貌,却精准地指向了一个可能藏有钥匙的角落。安全屋内的气氛为之一振,连日来的沉闷与胶着被一种高度专注的紧张所取代。谢文渊站在那张贴满线索的关系图前,目光灼灼,仿佛要将那代表“鲶鱼”的问号烧穿。
对老邮递员——王德顺的监控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全面升级。他的投递路线、停留时间、与每一个接收信件者的短暂交流,甚至他细微的表情和习惯性动作,都被远处望远镜后的眼睛和隐藏的相机忠实记录。技术小组则设立临时实验室,对截获的、带有特殊糨糊标记的信封进行全天候分析,试图破解其显影条件,并追踪信纸和糨糊的可能来源。
行动组如同经验丰富的渔夫,撒下了网,却并不急于收拢,而是耐心观察着水下的每一丝波动。他们发现,王德顺的投递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只有在特定日期、投递特定区域,涵盖城东一片老居民区和几个机关单位宿舍的邮件时,才会对其中少数几封信件做出那个隐秘的按压动作。这些信件的共同特征是:寄件人信息模糊或缺失,收件人地址多为真实存在的普通住户,邮票种类固定。
“他在筛选。”谢文渊在分析会议上指出,“这不是盲目的投递,他在利用职务之便,将特定的‘信号’信件混入正常邮件中,通过按压标记,告知真正的收信人,或者下一个环节的传递者,此信特殊。这是一种极其古老却有效的‘公开’隐藏通信方式。”
基于这个判断,行动组调整了策略。不再仅仅监控王德顺,而是对他标记过的每一封信件的最终去向进行追踪。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同一场精细的显微手术,在庞大的城市肌体中,寻找那几根异常的毛细血管。
几天后,一个关键的发现让所有人为之振奋。一封被王德顺标记、寄往城东“福安里17号”,经查为一户长期在外地的教师家庭的信件,在投入信箱后不到两小时,被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鸭舌帽、身形瘦削的中年男子取走。该男子行动谨慎,在附近绕行数圈后才迅速离开。监控人员成功拍到了他的侧脸,虽然模糊,但足以进行初步比对。
“放大!分析他的行走姿态,衣着细节!”指挥中心里,负责人紧盯着屏幕。
图像处理和技术比对同步进行。与此同时,对那封被取走的信件本身,行动组采取了风险极高的“狸猫换太子”策略——在王德顺投递后、神秘男子取信前极短的时间窗口内,用一封外观完全一致、但内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