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坛的方向 ——
这并非 “意外”,而是这个年龄段儿童发育特点决定的 “必然风险”,只是没人提前注意到。
忽然,在一次过于用力的拍打后,皮球彻底 “叛逃”,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挣脱了手掌的掌控,借着惯性咕噜噜地加速滚向旁边的机动车道 ——
那条道是景区连接外界的必经之路,虽然不像城市主干道般拥堵,但来往的多是私家车和观光车,车速都保持在 40-50 公里 / 小时的市区限速,而且因为靠近湖畔,路边种着高大的梧桐树,会形成不少视觉盲区。
市政交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这类景区周边道路的事故发生率比普通路段高出 25%,主要原因就是 “行人与车辆的动线交叉多”“视觉盲区多”“司机容易因风景分心”。
危险已近在咫尺,但成年人习以为常的 “风险评估系统”,在幼儿的认知世界里尚未建立。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负责理性判断与风险评估的前额叶皮层,要等到 25 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 4-5 岁幼儿的前额叶皮层发育程度还不到成人的 20%,几乎没有 “危险预判” 能力。
那小男孩的脑子里,此刻只有一个无比单纯而强烈的念头 ——“我的皮球!不能丢!” 儿童心理学家们将这种思维特征称为 “单通道注意力”,即幼儿在特定时刻只能处理一个主导性思维,其他信息都会被自动过滤。
要把这个心爱的玩具捡回来,这个念头像一团火,压倒了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判断,甚至压倒了姥姥刚才 “不要跑远” 的叮嘱。
他没有半点犹豫,甚至没有抬头看一眼来往的车辆,便本能地迈开那双胖乎乎的小短腿,跌跌撞撞地奋起直追。
他的一只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半块没吃完的糖葫芦,晶莹的糖霜已经有些融化,粘在了手指上,另一只手徒劳地向前伸着,像要抓住逃跑的皮球。
整个小小的身躯义无反顾地冲出了人行道,冲向了那条车流不断的机动车道 —— 这个画面完美诠释了儿童安全专家常说的 “隧道视觉” 现象:
在强烈动机(比如追回玩具)的驱使下,儿童会像透过隧道看东西一样,只盯着目标,忽略周围所有的环境线索,包括车辆、喇叭声、行人的呼喊。
“吱 ——!”
一声尖锐得如同刮擦玻璃的嘶鸣突然炸开,那是轮胎与沥青路面发生剧烈摩擦的声音。
声学研究指出,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