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郎,如何对大宋律法这般熟悉?”
“我喜欢断案,幼时便通读大宋律法,就犹如你幼时喜欢看昌黎先生文集一个样。”
“可是,可是,他家世显赫,怕是不会如此轻易算了的。”
“那你欧阳永叔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呢?”
“路见不平,自是要出声制止,否则我辈读书人,还做什么官呐!”
宋煊饮了一口茶笑道:“我相信那个骑马之人,今日吃了亏,明日也不敢随意宣扬的。”
“啊?”欧阳修不理解。
“我估摸他就在东京生活,其实赔点钱对于他而言算不得什么,但是面子跌了,若是被他那帮狐朋狗友知道了此事,定然会耻笑于他。”
宋煊放下手中的茶杯:
“东京城的纨绔子弟也有各自的圈子以及鄙视之人,他遇到了这种事,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今后找机会报复回来的。”
“等他回过味来了,我等早就金榜题名了,他还想报复大宋官员吗?”
成为大宋官员,你的阶级就不同了!
欧阳修大为震惊,他不理解这里面其中的道道。
可是宋煊说的话,却是十分有道理。
朝廷用人,别无他路,止有科举。
宋仁宗朝号称贤相的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四人,皆出身贫苦。
尤其杜衍,是一个遗腹子,自幼贫寒,通过科举考试才实现了阶级转换成为天子近臣。
欧阳修也是自幼贫苦,否则也不会留下画荻教子的典故。
“你此时背着包裹是找住处吗?”
“对,我想要去投奔我的同乡,叶顾言等人,他们全都租住在一起,通过发解试他们就来了京师,我来之前已经给他们写过信来。”
欧阳修脸上极为高兴,好在是有同乡可以依靠。
要不然这个时间点来,哪有房子给你住啊?
因为科举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的信条,每年参加科举的考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最多的一年甚至高达四十万人,可以说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每次科举考试,能被录取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大多数落榜的考生要么回老家,要么去游学,要么只能留在京城再次考试。
这就是“京漂”一族的由来。
巴蜀和岭南等地区的考生往返京城和家乡一趟就需要耗费大半年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