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赵萍所获情报,宣帝登基之后,数次暗中召见韦贤、夏侯胜、史高等鲁地人士,以了解《穀梁传》的传播现状。
韦贤等人皆认为“穀梁学”乃鲁学,而“公羊学”为齐学,且“公羊学”在《春秋》的基础上自加了两年史实并妄议之,故《公羊》学不及《穀梁》学纯正,遂建议兴盛《穀梁》学。宣帝对此深表赞同,认为当大力倡导之。
新上任的明堂军情六处负责人姜虹亦女史(从三品)对这些儒学知之甚少,遂邀教育大臣柳下惠及三位教育大臣侍郎庄逍、庄遥、庄游请教,经其讲解,娜菌王妃与姜虹亦女史方略知一二。
《春秋》本为鲁国编年史书,载录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史实。其之所以成为儒家经典,源于该史书经过孔子修订。而《公羊春秋》在此基础上加载至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史实。
孔子,儒家学派之代表人物,将其思想观点融入《春秋》,形成独特之“春秋笔法”。此笔法非但记录历史事件,更通过对事件之解读及赋予价值内涵,弘扬儒家之善念,抑制罪恶。
《春秋》遂被视作孔子以历史阐释儒家学派对诸般历史事件看法之典籍,遂成儒家经典之一。《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难于了解其主旨。
注释《春秋》的书,主要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左氏即《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榖)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著者主观意识较强些,公羊与穀梁在礼教认知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同观点;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相对客观些,是故争议较少。
公羊即《春秋公羊传》(《公羊传》),由战国齐人公羊高所作,后由董仲舒大力弘扬之、于武帝时兴盛之;谷梁即《谷(榖)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亦注释春秋,但知之者甚少,似已失传。
庄逍认为,在向汉廷权柄实控人霍光夺权的紧要关头,宣帝突然大力提倡穀梁学,并非是为了弘扬儒学,而是要为其父祖平反做准备,即是要利用穀梁学的“礼礼臣臣”将其祖家由“戾太子”恢复为“卫太子”之正统皇家身份。
毕竟其父祖一脉已被汉武帝从皇家族谱中除名(当时仅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