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数学研究所的下班铃声,准时在五点半敲响。
阳光明不慌不忙地将看到一半的英文文献合上,书页间还夹着他用铅笔写下些许疑问的便签。
他又把散落在桌面上的几张写满演算过程的稿纸仔细收拢,这些纸上布满了复杂的符号与简洁的数学语言,记录着他一周以来的思维轨迹。
他按顺序将它们迭好,然后郑重地锁进办公桌的抽屉里。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因久坐而略显僵硬的脖颈和肩膀,骨节发出轻微的脆响。
走到窗边,推开半掩的绿色纱窗,傍晚微凉的风立刻拂面而来。窗外,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梧桐树枝叶繁茂,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这一周过得平静而充实。
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果然如他预期的那般宽松自由,专注于学问本身,少有外界纷扰。
他拥有一间完全独立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窗明几净,关上门,便是一个不受打扰的清净世界。
大多数时候,他都是独自待在办公室里,或是凝神阅读万组长给的那迭厚厚的关于典型群和李群的资料,或是埋头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追踪学界最新的思想脉络,又或者是在铺开的稿纸上,心无旁骛地推演自己构思的新问题。
偶尔,他也会彻底放下纸笔,纯粹地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摇曳的树影,放空思绪,享受这份难得的静谧与悠闲,让大脑在紧张的运算后得到充分的休息。
组里的集体活动不多,这一周只召开了一次小型的课题讨论会。
会议由万组长主持,除了阳光明,还有组里另外三位年纪较长的研究员。
大家围坐在小会议室的椭圆桌旁,就当前国际上关于李代数表示论的一些最新进展交换看法。
讨论氛围坦诚而直率,的确有万组长之前所说的“有一说一、不讲究虚头巴脑”的风格。
有时为了一个概念的界定或一个证明的细节,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一旦厘清,便又恢复融洽,一切以真理为准绳。
阳光明大部分时间在专注倾听,观察着几位前辈的思维方式,偶尔发言,虽言语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提出一些颇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引得几位老同志频频点头,看向他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认可与重视。
万组长坐在主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他的评价又暗自高了几分,觉得这个年轻人基础扎实,思维灵活,是块做研究的好材料。
经过这一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