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熟悉和沉浸式思考,阳光明心里已经大致确定了接下来要主攻的研究方向。
他准备在现有组内重点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自己第二世积累的、远超当前时代的数学知识与洞察力,选择一个在眼下这个时间节点尚未被充分探索,但又具备相当理论深度和创新潜力的切入点。
他计划集中一段时间,心无旁骛地把这篇具有“投石问路”意义的论文写出来,打磨扎实。
在新环境中,这样做,既是融入集体的“投名状”,也是确立自身学术地位、争取未来更大研究自由度的最有效方式。
对于出成果,他内心有着充足的自信,那源自于跨越时空的知识底蕴,与今生思维能力的迭加。
收拾好办公桌,确保一切井然有序后,他拎起那个半旧的挎包。
今天出门前,他特意从冰箱空间里,取出了大约二斤卤制好的羊肉肠和二斤卤豆干,用厚实的油纸包好,放进了挎包。
明天是周日,母亲和妹妹都在家,正好可以添两个硬菜,给家人改善一下伙食,也让家的温馨驱散一周研究的疲累。
虽然他的冰箱空间里物资充沛无比,莫说羊肉肠,便是更希有的食材,也是应有尽有。
但他清楚,在这个物资普遍匮乏、一切需凭票证的计划经济年代,行事必须格外谨慎,拿出来的东西要合乎常理,不能引人疑窦。
他能让家人接受,并且不引起外人过多关注的“极限”,目前也就是保证日常蔬菜不缺,腊肉、腊肠、鸡蛋、咸鸭蛋这类易于保存且来源相对“说得通”的食品,供应不断。
像市面上几乎绝迹的鲜肉,他就不便轻易拿回家,实在不好解释来源。
至于酱牛肉、烧鸡这类熟食,也只能偶尔作为“内部渠道”得来的稀罕物,打打牙祭,频率不能太高。
他步行走出研究所那栋苏式风格的筒子楼,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散了白日渐积的些许燥热。
中关村一带依旧保持着大学区和科研机构特有的宁静,道路两旁的国槐,枝叶茂密,交织成一片浓荫。
他步伐稳健,心情平和,享受着这下班途中短暂的放空。
不到二十分钟,胡同口那棵熟悉的老枣树便出现在眼前。
推开四合院的朱漆大门,前院还算安静,只有几个邻居家的孩子在水池边用木盆接水嬉戏,水花溅起,引来他们欢快的笑声。
穿过前院,跨过那道小小的月亮门,仿佛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