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能因他这只“蝴蝶”而加剧的剧烈波动。
经过多轮严谨的考察,和深入的,有时甚至是带有压力测试性质的交谈,一位名叫沈瀚林的应聘者,逐渐进入了阳光明的最终考量范围。
沈瀚林,四十四岁,正值管理者的黄金年龄。他拥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这份学历在金融圈内是响当当的敲门砖。
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美国运通的企业金融部门,接受了严格的国际化业务洗礼,之后在新加坡一家颇具规模的区域性投资银行担任了长达八年的首席执行官。
期间,他成功主导了多次跨国的并购案和复杂的资本运作,管理过超过两百人的多元化团队,其履历表上写满了扎实的、可追溯的管理业绩和稳健的、经受过市场考验的投资记录。
在面试中,他给人的印象是逻辑极其严密,思维缜密,谈吐不俗且切中要害,但绝不浮夸,没有丝毫的自我吹嘘。
当阳光明提出一些关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的风险控制、跨文化团队激励的难点、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甚至混乱的市场中保持团队执行力不滑坡等假设性问题时,沈瀚林的回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既能援引成熟的管理学理论框架,又能结合自身在亚洲市场的亲身经历,给出切实可行、细节饱满的方案。
他的个人能力的展现,明显更倾向于在既定的战略方向下,进行精细化的优化和铁一般的执行,而非天马行空地提出各种颠覆性的、未经证实的新想法。
这种特质,与阳光明对总裁职位的定位,高度契合。
在一场关键性的单独面试中,阳光明抛出了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
“沈先生,假设,我只是说假设,在某一个关键时刻,公司制定的战略方向与市场普遍预期严重相悖,甚至因此在短期内可能承受巨大的账面亏损和质疑压力,你作为总裁,将如何确保核心团队乃至全体员工能够深刻理解、并且依然保持高效、不打折扣的执行力?”
沈瀚林闻言,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沉吟了大约十秒钟,仿佛在脑海中快速梳理着逻辑链条。
然后,他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迎向阳光明的注视,从容应答:
“阳董,这是一个典型的现实问题。
我认为,在这种情境下,总裁的首要职责,并非质疑董事会的战略决策,而是必须首先从内心理解和相信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尤其是在看似逆势而行、承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