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国内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奠基人或早期开拓者,如金兰、王尔乾、唐泽圣、张钹等学界泰斗。
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极高。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阳光明很快便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这片广阔而深邃的知识海洋中。
尽管他拥有着前世的计算机基础,视野更为开阔,但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科学更偏向底层硬件、基础理论和系统性的构建,很多知识对他来说,既是对前世记忆的一种复习和印证,更是从另一个更贴近机器本质、更强调逻辑严密性的角度,进行的重新学习和深化理解。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知道”而懈怠,反而以更加谦逊和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
阳光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知识,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课后,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那散发着书香和旧纸张气味的阅览室里,或者是在条件还相对简陋、机器轰鸣声不断的实验室里,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资料和论文,动手编写程序,调试电路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
在十一名同学中,阳光明很快就显得格外出类拔萃。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初试和复试成绩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名,更因为他在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课后自由交流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扎实无比、仿佛毫无短板的基础知识,清晰严密、环环相扣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某些关键技术问题上,偶尔提出的一些既立足现状、又极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独到见解。
尤其是系里德高望重的金兰教授,几乎是从开学第一堂课起,就对阳光明这个学生格外关注和欣赏。
在一次关于“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的课堂自由讨论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畅想计算速度的提升,有的谈论应用范围的扩大。
轮到阳光明时,他并没有好高骛远地大谈特谈后世才普及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对于当前而言过于超前的概念,
而是从计算机性能提升可能遇到的物理瓶颈、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潜力与设计挑战、软件工程规范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性、以及人机交互方式从穿孔纸带命令行向更友好界面改进的可能性等角度,
阐述了一些既严格遵循当前技术发展路径、符合现有理论框架,又略微超出当下普遍认知、略带前瞻性的观点。
他的发言条理清晰,引证扎实,逻辑链条完整,不仅让同学们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