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得还算干净。
找到自己的房间,推开那扇漆色斑驳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轻响,里面已经有了两位先到的同学,正在各自忙碌地整理着床铺。
彼此简单自我介绍了一下。
一位身材高大,嗓门洪亮,来自东北工业重镇,叫赵建国;另一位个子稍矮,戴着黑框眼镜,显得斯文沉稳,来自西南山城,叫李卫东。
和阳光明一样,他们都是今年新招收的计算机工程系的研究生。
初次见面,彼此都还带着些客气和试探,但眼神中都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彼此的尊重。
阳光明选择了靠窗的一个下铺,这里光线好,通风,也方便起夜。
他放下行李,开始不慌不忙地整理自己的床铺和物品。
他将书籍和笔记分门别类,整齐地码放在简易小书架上;脸盆、热水瓶、饭盒、毛巾等生活用品,则按照宿舍的规定,摆放在门后那个属于自己的小柜子里。
一切收拾妥当,他坐在床边,略微喘息着,打量着这间即将开始长期生活的宿舍。
房间不大,摆放着三张上下铺的铁架床,中间是一张长长的、漆面磨损严重的木桌,配着几张方凳。
陈设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旧楼特有的混合着灰尘和消毒水的气味。
但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空间,却因为住进来几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而瞬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气。
阳光明知道,七八届清华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研究生,算上他在内,总共只招收了十一人,其中还有两名女同学。
在这个计算机科学刚刚起步、人才极度匮乏的年代,未来的这些同学们,可谓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每个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能够从全国成千上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聚集在这里的,无一不是天赋异禀、意志坚韧之辈。
开学后,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立刻如同上紧了发条一般,高速运转起来。
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数字逻辑、人工智能初步……一门门在这个时代堪称“高精尖”的专业课接踵而至,其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本科阶段。
教材大多是老师自编的讲义,或者是一些影印的外文书籍,纸张粗糙,印刷也不甚清晰,但这丝毫不能减弱大家的学习热情。
授课的老师,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