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纸张翻动的轻微沙沙声。
窗外传来上午下班的电铃声,悠长而响亮,工人们说笑着从车间里走出来,嘈杂的人声由近及远。
阳光明没有抬头,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干扰,继续埋首在文件构成的迷宫中。
他的目光骤然定格在验收报告的一项关键数据上。
报告白纸黑字地显示,细纱机大修已完成总进度的百分之六十,措辞肯定,据此申请支付大修资金总额度百分之六十的二期款项。
但他敏锐的记忆被触动了。
前几天,在翻阅那一大摞各部门送来的简报文件时,他似乎看到过一份生产科送来的设备检修周报,里面模糊地提到,三车间那两台细纱机的大修进度,因为部分进口配件问题而延迟,实际完成度可能要低于预期进度。
虽然只是匆匆一瞥,留下的印象模糊,但他对自己的记忆力有足够的信心,尤其是对数字和关键信息的捕捉。
他立刻起身,走到墙边的铁皮文件柜前。
柜子里资料繁多,各种报表、报告分门别类存放。他凭借记忆,耐心地翻找着。花了些时间,终于在一摞生产报表中,找到了那份夹在中间、不起眼的设备检修简报。
他快速浏览,很快就有了结果。
在简报中间一个不起眼的段落里,清楚地写着:“……三车间两台细纱机大修项目,按计划本周应完成主体拆解和清洗,但因需要进口的主轴轴承到货延迟,总体进度预计滞后百分之十左右,目前正积极协调催办……”
简报的报送日期就在四天前。
阳光明的心微微一沉,如同被冰冷的石头坠了一下。
他坐回桌前,将那份生产科的简报和五组送来的验收报告并排放置。
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
生产科四天前的报告显示进度滞后,预计完成度不足百分之五十。
但五组依据的日期标注为前天的技术验收报告,却明确写着已完成百分之六十,并据此申请百分之六十的拨付款。
这中间百分之十的差距,对应此项目批复的总额度,金额绝非小数目。
是生产科的数据滞后了,未能及时更新?还是眼前这份验收报告的数据,本身就有问题?
他再次仔细审视那份验收报告。报告格式规范,行文标准,末尾盖着技术科和第三车间鲜红的大红公章,签字的也是技术科一位姓王的副主任,名字耳熟,看起来权威十足,似乎挑不出任何明显的毛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