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过于突出个人的痕迹。
“可以了。”看完后,他放下稿子,对站立一旁的阳光明说,“就按这个修改后的发吧。”
阳光明松了口气,接过稿子:“好的,厂长。”
他立刻抽空去了附近的邮局,将稿件仔细封好,寄往《沪海日报》编辑部。
因为有过上次的合作经历,这次的投稿流程似乎顺利得多。编辑打来一次电话核实了两个数据,没有提出大的修改意见。
仅仅过了两天,文章就在《沪海日报》第二版的经济建设栏目里见报了。
位置没有上次批评与表扬版块那么显眼,但也占了不小的篇幅,排版位置也算很靠前。
阳光明拿到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时,仔细看了一遍见报稿,和赵国栋审定后的版本一致,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
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就像投入湖中的一粒小石子,涟漪能扩散多远,能否被该看到的人看到,都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等待上面的决策,等待命运的宣判。
而等待的过程,在这种不确定中,显得格外焦灼。
厂里的气氛依旧微妙。
各种小道消息还在传来传去,但关于厂长人选的具体猜测,反而渐渐安静下来,一种异样的沉默笼罩下来。
这种安静,往往意味着博弈进入了最关键、最紧张的阶段,各方都在观望、角力或等待最后的指示。
阳光明照常工作,处理文件,安排会议,陪同赵国栋下车间调研生产进度和新的技改项目落实情况。
赵国栋看起来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依旧沉稳,严肃,话不多,甚至比平时更沉默了些,让人看不透心思。
但阳光明能隐约感觉到,在那似乎平静如常的表面下,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
一个星期,在这种焦灼的等待和表面的平静中,显得格外漫长。每一天都好像被拉长了。
终于,又一份来自上级单位的红头文件,由专人送达厂党委办公室。文件袋上印着严肃的单位名称,密封着。
文件的内容没有立刻公开,但很快就在厂党委极小范围内传开,然后像长了翅膀一样,以更快的速度、更详细的版本扩散到全厂的科室和车间,引发了新一轮的更加热烈的议论。
新一任厂长的最终落定,很快正式公布。
经上级党委研究决定,免去赵国栋同志红星国棉厂副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