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时却带着一种奇异的温柔。
第二篇主角:他选择了布机车间的挡车女工赵金凤。
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手脚麻利得惊人,能在飞速穿梭的布机间如穿花蝴蝶般巡行,同时照看十几台机器,断经、断纬处理得又快又稳,连续几年保持“万米无疵布”的惊人纪录。
她的秘诀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练就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和那份“布就是国家财产”的敬畏之心。
题目暂定为《布机‘弄堂’里的“穿花手”——记挡车女工赵金凤的万米无疵布》。
赵金凤的形象也鲜活起来:中等身材,常年围着白围裙,圆脸盘上总带着一丝疲惫,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锐利,像鹰隼般扫视着经纬线;她走路带风,布鞋踏在水泥地上发出急促又轻巧的嗒嗒声,仿佛踩着无形的鼓点。
第三篇主角:他看中了准备车间浆纱工序的老工人孙富贵。
孙师傅有个外号“孙老抠”,不是对人吝啬,而是对浆料、对蒸汽、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抠”到了极致。
他琢磨出的浆料配方和温度控制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硬是为厂里节省了大量成本。
他的口头禅是“家大业大,也经不住败家”。
阳光明想写一篇《浆纱槽边的“算盘精”——记老工人孙富贵的节约经》,展现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在厉行节约上的生动体现。
孙富贵的样子也跃然纸上:精瘦,背有点驼,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口袋里永远揣着个小算盘;手指关节粗大,捻起一点浆料就能准确判断粘度;他看蒸汽阀门、看水表、看电表的眼神,专注得如同在检阅千军万马。
构思有了,但如何写得感人至深?如何在朴实的叙述中迸发力量?
阳光明闭了闭眼,调动起脑海中那些属于“未来”的阅读记忆碎片。
那些后世获奖的通讯报道、人物特写,虽时代背景迥异,但其刻画人物内心、展现细节张力、升华主题思想的精髓手法,却如暗夜中的星火,给了他清晰的指引。
他摒弃后世过于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结构,回归这个时代最推崇的朴实无华,但力求在“朴实”中注入更凝练的笔力、更动人的细节、更自然的升华——
要让纸上的文字能散发出机油味、浆料味和汗水的气息,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钢笔尖在粗糙的稿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在奋力啃食桑叶。
阳光明完全沉浸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