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之水,在夜色与火光的交织下,泛起一片暗红的粼光。
中洲岛与南台岛已被光复军水师牢牢掌控,黑黢黢的炮口指向福州城沿江的码头和城墙,不时发出轰鸣,将死亡的铁雨倾泻而下,压制着清军任何试图通过水路获取补给或反击的念头。
陆上,赖裕新部转移策略,将进攻重点放到了南门及周边区。
每天的猛攻昼夜不息,喊杀声、火炮声、刀剑撞击声汇聚成一片,仿佛永不停歇的死亡交响乐。
何名标部和赖欲新部的土营士兵,分为两伙,一伙在西,一伙在北。
尽管面对高地水的困境,依然在军官的督促下,冒着守军不时从城头掷下的滚木礌石和箭矢,顽强地进行着坑道作业。
哪怕只能掘进一寸,也能给城内的守军持续施加压力。
何名标站在水师旗舰的甲板上,望着这座在战火中呻吟的坚城,眉头紧锁。
赖裕新传来的福州城内兵力部署,让他清晰认识到,强攻的代价将会极其惨重。
两万多守军,其中还有战斗力较强的满洲八旗和收缩回来的绿营正规军,依托福州这等“三山鼎峙、闽水环流”的绝佳防御地形,简直就像一只缩进硬壳里的乌龟。
“衢州……”何名标喃喃自语,那段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最终被迫撤退的挫败记忆涌上心头。
事后参谋部对于这一战进行过系统性的总结。
无非三点,一点就是衢州城墙高厚,这使太平军难以接近城墙,更不用说将地道起点设置在有意义的距离内。
所以即使挖通地道,宽阔的护城河也大大增加了作业难度和风险。
再加上1858年农历四五月间,衢州地区阴雨连绵,导致城外土地泥泞不堪。
这种环境使地道挖掘极为困难,地道极易进水塌方或被灌入。
而最为关键的是,守城方的有效反制。
清军在守将饶廷选的指挥下,防御非常有章法。
一面通过“伏瓮听声”等方法来侦测地道方向,并挖掘横向壕沟进行拦截破坏。
而与许多因围困而弹尽粮绝的城市不同的是,衢州城内他娘的竟然拥有“菱湖良田”等资源,能够在城内实现粮食自给。
这意味着石达开一开始的“围城打援”与“长期围困”的策略根本难以奏效。
当初参谋部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根本不敢将锅甩给石达开。
最后还是秦远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