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壮不少,精神头也足,对什么都好奇。
孙子名叫宛小平,二十多岁,去年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
之所以随母亲姓宛,主要也是孩子多,她母亲生了四个,而且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非常辛苦,再加上外祖父也是词学泰斗宛敏灏教授,所以就让他随着母亲这边的姓氏,算是继承宛家衣钵。
这些都是候机的时候魏明打听出来的,他也好听个八卦啥的。
“小魏你到时候是跟我们一起住吗?”飞机平稳后,朱先生问魏明。
朱先生这次赴港中文,主要是出席“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这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文化论坛之一,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创办,每年邀请一位中外学者围绕中国历史与文化进行系列公开演讲,所请的都是业内权威。
钱宾四,也就是钱穆,港中文的创始人之一,鼎鼎大名的吴越钱氏后人。
这次赴约算是组织成全老人家跟几十年前的老友最后见个面,毕竟他们都是八十好几的人了,时日无多,而且钱穆更加不可能回来,只好让朱先生出去。
港中文在新界的沙田,对于魏明来说稍微有些偏远。
“我把你们送到地方就先走一步了,我发小在香港,住他那里。”魏明拿阿龙当挡箭牌。
朱老点点头,又跟魏明聊起了学术上的话题,魏明也是很懂美的人。
都是同龄人,宛小平感觉自己都插不上嘴,不愧是魏老师啊,学识渊博,听他和祖父聊天不像是二十岁,倒像是七老八十的老者。
魏明其实真的活了六十多年,再加上后世信息接收的多,见识达到七老八十也也不算夸张。
而且魏老师很会做人,时不时也会把宛小平拉入话题中。
因为宛小平从小是跟着母亲和外公长大的,所以对宋词的研究很深,颇得外公宛敏灏的真传,所以魏明跟他多是聊宋词。
宋词也是最适合被改编成现代歌曲的古代文体,为了去香港跟阿敏有的聊,魏明前段时候也看了不少。
一路上丝毫不觉得无聊,中午之后,在飞机上吃了一顿饭才到了香港。
朱光潜感慨良多,他是安徽桐城人,21岁的时候考上了北洋政府的派送生,前往香港大学读书,度过了四年潜心学问的时光,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没有踏足这里了。
“不一样了,真是不一样了。”此时的香港比二十年代繁华太多了。
魏明抬手招停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