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
而对洪承畴,则是加太子太保的头衔,官居一品,以体现对其统筹之功的肯定。
然而在圣旨的最后,崇祯笔锋一转,轻描淡写的加了一句:
“命孙传庭部即日调返陕西,镇守潼关一线,轻易不得前出浪战。”
这道旨意看似是十分寻常的防务调整,但实则却是一石二鸟。
将刚刚立下大功、锋芒毕露的孙传庭调离后方,避免其与洪承畴过于紧密,形成同党;
同时,也能将洪承畴赖以建功的秦兵剥离。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剪除了洪承畴的羽翼,避免他再度发起大规模行动。
明升暗降,分而治之。
虽然立下了大功,但洪承畴的兵权却再次被削弱,他也只能止步于此,无法再有作为。
而就在同一时间,杨嗣昌也在自家的书房里,就着烛光奋笔疾书。
他要赶紧通知熊文灿,让他火速行动,或剿或俘、必须迅速解决剩下的张献忠和罗汝才两部。
他在信中如此写道:
“太蒙兄台鉴,闯逆授首,朝野欢动,此诚可喜。”
“闯贼虽除,可献、曹二酋犹在,中原大局未定,切不可有片刻懈怠!”
“或抚或剿,须当机立断,不可迁延日久,再生变故。”
“切记,万万不可令洪氏独美于前,剿抚之功,理当有兄半分,则中枢之位可图.”
熊文灿之所以能坐上总理的位置,正是源于杨嗣昌的力荐。
而中间搭桥牵线的,则是礼部右侍郎姚明恭。
这姚明恭与杨嗣昌同为湖广老乡,在朝堂上皆以“无党无派”自居,因此两人关系匪浅。
而熊文灿正是姚明恭的儿女亲家。
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所以熊文灿才得以进入了杨嗣昌的视野当中。
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无党无派之人,身处高位,自然会有各种关系攀附而来。
杨嗣昌放着众多知兵善战的将帅不选,独独推荐远在两广、以招抚海盗闻名的熊文灿,其中的私心不言而喻。
将密信用火漆封缄后,杨嗣昌立刻唤来心腹,命他火速送往安庆总理行辕,面交熊文灿亲启。
而熊文灿虽然在军政方面都不怎样,但其自有精明之处,甚至无需杨嗣昌来信提醒,他早已嗅到了危机。
洪承畴擒杀高迎祥的捷报,对他而言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
要是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