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命?”
“倘若各地巡抚、总兵争相效仿,视中枢如无物,那纲纪法度何在?陛下天威何存?”
“此实关乎国本,臣不得不坦诚直言!”
杨嗣昌绝口不提与洪承畴的私人恩怨,句句都是从维护皇权,确保政令、军令统一的角度出发。
他深知,经历过袁崇焕等事的皇帝,对于督师擅权、臣子不遵号令之事十分敏感,深恶痛绝。
这一番说辞下来,果然让原本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崇祯眉头一拧,脸色也跟着沉了下来。
但这还不算完。
杨嗣昌接着又在奏疏中玩起了偷换概念的把戏,想要稀释和分润洪承畴的功劳。
他在奏疏中如此写道:
“.细思之下,洪督师能生擒闯贼,未必没有前线招抚之功。”
“正因为熊总理在前线广布仁德、力行招抚之策,才使得献贼、曹贼等巨寇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未能与闯贼合力同心。”
“因此,孙巡抚才得以集中精锐,设伏于紫荆关。”
“此乃剿抚结合的明证,由此可见陛下当初设立督、理二臣之深意,果然是高瞻远瞩。”
杨嗣昌的意思很明确,他指出了洪承畴的成功,是建立在熊文灿营造的有利态势之上。
如此,就能将洪承畴的功劳与整个大局重新绑定,强行分一杯羹。
与杨嗣昌的绵里藏针不同,其他几位言官御史的奏疏则更为激烈。
他们毫不留情,直接弹劾洪承畴不听节制、跋扈擅权、视陛下旨意如无物,要求皇帝严厉惩处,以正视听。
看过这几封奏疏后,朱由检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里。
杨嗣昌的话,在他听来不无道理。
洪承畴有抗旨不尊之嫌,确实触犯了朱由检的大忌。
这种行为要是放在平时,他定然要严厉处置,以儆效尤。
但话又说回来,洪承畴和孙传庭毕竟是实打实地灭了闯军,而且还将贼酋生擒活捉,这是无可否认的大功。
要知道,在各地官员的奏报中,闯军可是时不时就被重创、歼灭,而高迎祥少说也“死”了有七八回。
唯独这一次,是真正的生擒活捉,做不得假。
经过反复权衡,朱由检还是决定不加申饬、不作处罚,毕竟人家刚刚立了大功,不能让前线将士灰心。
对于直接指挥作战的孙传庭,他下旨将其官阶提升一级,加俸禄,享受从三品大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