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疠气,无非就是微生物、致病菌而已。”
“之所以用沸水蒸煮,无非就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而且,这些东西并非不可目视.”
江瀚话还没说完,下方的张继源脸都涨红了,气得是七窍生烟。
论起领兵打仗、治政理政,你是内行不假;
但论起行医治病、救死扶伤,他张继源才是内行,岂能容人在此胡说八道?!
什么微生物、致病菌,简直闻所未闻!
江瀚看他不服气的模样,长叹了口气:
“毕竟空口无凭,这样吧,你们再等我几天。”
“我去工部让人搓一台显微镜出来。”
显微镜这玩意,说起来其实并不难,也不是什么尖端科学。
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列文虎克就改进了显微镜,并第一次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
江瀚都不用亲自上手,只需要到工部走一趟,让工匠们手搓就行了。
他也不打算用复式显微镜,只需要用单透镜即可。
显微镜的核心构件,无非就是透镜系统,但如果用打磨的方法,几乎是行不通的。
手工打磨的透镜放大率多在十倍以内,而且成像十分模糊,根本达不到观察微生物的精度要求。
江瀚找来琉璃坊的匠人,让他们把玻璃熔融,然后滴成一个个小玻璃球。
当玻璃软化时,工匠需要快速将其拉成一根细丝,然后再用火焰灼烧这根细丝的末端。
在火焰中,细丝会自然收缩成一个完全透明、圆润无瑕疵的玻璃珠。
琉璃坊的匠人几乎是不眠不休的试了好几天,才堪堪达到要求。
玻璃球好了,然后还需要打磨。
这个步骤是唯一的难点,需要十分精细的手工操作。
先将做好的玻璃球固定,然后用解玉砂打磨,要求玻璃球的凸起处完美对称。
随后再用细磨料逐步修磨凸面,边磨边测焦距。
匠人们要换用软皮革,蘸上细珍珠粉,顺时针轻磨球面。
每磨十秒左右,便要用粘有发丝的纸片检查,直到纸上的发丝纹路最清晰,才算达到了完美的焦距。
解决了镜片后,剩下的镜身与载物台就简单了。
用黄铜做支架,把单透镜固定在支架一端的小孔里;支架另一端装则是载物台。
此外,江瀚还让工匠们在支架和载物台的侧面,都加了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