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上,只收你百分之五。”
想了想徐晨抽出几张图纸道:“喏,再附赠你三款独家车型外观专利。”
这三款车型其实就是电三轮,甲壳虫和后世的剁椒鱼头三种车型。
徐绍接过那三张线条流畅、造型别致的设计图,眼睛一亮,但嘴上仍不服软:“什么国际惯例,听都没听过!
把三四成利润白白送人,谁肯当这冤大头?您就是为了压榨我,才编出这等谎话!”
徐晨听到这天真的话,内心一阵发笑,终究是年轻,见识短了,你肯定不会知道后世有一群人,搞技术研发不懂,搞价格战倒是一流。
打价格战打的,一个行业九成的利润都白白便宜外人,打的自己人利润薄的跟纸一样。
弄的没钱研发技术也就算了。工匠的工钱发不出来,上下游产业链的原料商,连货款都接不到,把一个好好的产业弄得一地鸡毛。
三五成的利润算什么?更高的也敢出,大不了加班不给加班费,再开一点自己商社的票,再压个几年货款,这利润不就出来了,苦一苦牛马,骂名他来担。
尽管满腹牢骚,也不知道自己父亲所说的国际惯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但他知道自己父亲有一句话没说错,现阶段生产电动车的利润最高,父亲一辆电动车卖1200元,按照他估算,其中一半都是利润。他这还真有点虎口夺食的意思。
所以哪怕徐绍说这5%的专利费不合理。但还是在那份“不平等”的技术转让协议上签了字。
得到技术专利的他,马上开始安排建设厂房,培训工匠,组建电动车生产线。
现在他们厂已经卖了20多辆的电动车了,营业额突破2万元,所有人都知道一个爆款俨然要成型了,只等他们把生产线组装好,就可以大把的赚钱了,今年的分红只怕可以翻一倍,所有的工匠都在激动的畅想未来。
正当徐绍全神贯注于生产线调试时,负责招聘的李旭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了车间。
“怎么样?有多少师弟愿意加盟我们声韵商社?”徐绍问道。
要支撑起电动车的量产与技术迭代,仅靠他和声韵商社原本的人才是远远不够。
他们急需大量懂得电力学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类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墨子学院和鲁班学院的相关专业。
李旭苦笑着摇头:“一个都没找到。现在各省都在大兴土木,筹建自己的发电厂和电网,人家直接给‘技术官吏’编制,享受县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