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要收你百分之五的专利费,我看收得还是太少了,再加两三成都不为过!”
徐绍没好气地白了桑浩一眼道:“你来我这里,就是为了说自己站在父亲这一边?”
李旭也赶忙帮腔道:“二哥,您别看我们营收高,但开销也大啊!我们厂里,就算是最普通的组装工匠,月薪也在二十银元以上,加上半年奖、年终奖,分红,一年下来稳稳超过三百银元。
技术大匠,年入万元真不是梦。这都是硬成本。而且我们兄弟只在商社占股百分之五,大头都是朝廷和社里的,说到底都是自家人,我们也是为朝廷打工。”
他接着诉苦道:“可同样是朝廷背景的作坊,我们就像庶出的,想招点专业人才都如此艰难。各省电网项目一招手,墨子学院的毕业生几乎被一扫而空,我们连汤都喝不上。”
李旭这番话更多是发泄情绪,并没指望桑浩能解决。
徐绍奇怪道:“二哥,你今天来我们商社有什么事吗?”
桑浩道明来意:“三弟,阿旭,我今日是代表太尉府而来。你们商社生意红火,前景广阔,太尉府希望你们能帮忙安置一批远征归来的功臣。”
西班牙远征军凯旋后,大部分在新大陆已成家的官兵选择返回新大陆,并获得土地和政策优待。
另有千余人进入各大学府深造,四百余人进入政务或军官学院。
但仍有约五千名将士,需要妥善安置到各地的官营作坊工作。
太尉府每年的退役士兵安置名额本就紧张,这突然多出的五千人,让各大作坊压力巨大。
声韵商社作为效益好、扩张快的单位,自然被寄予厚望,于是太尉府派遣桑浩过来,想要徐绍多安置一些远征军士兵。
徐绍闻言爽快应承道:“安置功臣,义不容辞。我正好要扩大生产规模,新车间可以吸纳上百人。”
桑浩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道:“我们太尉府出面帮你协调,从今年墨子学院电力专业的毕业生中,争取三个名额到你们商社。作为交换,你们声韵商社接收安置三百名远征军功臣,如何?”
徐绍一听,眼前一亮,但马上摇头道:“三个太少了!如果要安置三百人,我至少需要新增两条生产线,或者实行三班倒。生产管理和技术维护的压力会大增。
九个!最少需要九个电力专业的毕业生,我才能确保消化三百人并保证生产质量。”
桑浩盯着弟弟看了几秒,随即一拍道:“成交!就九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